杨凡笑道:“上一次我们是去打仗的,我整天都在琢磨和打仗有关的问题,哪有那心思弄这些呢。当时是第一次赶赴高寒地带作战,我说实话也是挺紧张的。东北和外东北太冷了,我生怕把大军都给冻死。”
涂山月立刻捉急的问道:“那老爷这个铁锅炖怎么吃呢。”
杨凡说道:“哎,这你可问对了,夫人真是天生的美食家。一语中的,总能找到关键所在。这个铁锅炖的吃法才是它的特色呢。”
“咱在地板上弄一个大号的电炒锅,拉根电线过来。我记得艇上一般会配有有一口一米直径的大号电炒锅。周围摆上小炕桌把电炒锅夹在中间。”
“小炕桌上放其他菜。铁锅炖大鹅就炖煮在中间的大锅里。咱们用加长的公筷围着大锅吃。”
“啥,不盛出来吗,不用盘子,就直接对着锅吃。”涂上月瞪圆了眼睛。
这个吃法可真是,可真是别致啊。
“夫人说对了,这个吃法就是围着锅吃,哈哈。”杨凡笑道。“要的就是这个氛围,只有围着锅吃才有特别的味道。”
杨凡做菜一贯好吃。这是杨府上下的共识。
在厨艺上,连杨府的厨师长都是敬服的。老爷做吃的绝对有一套。
夫人们听说今日老爷要亲自下厨,都欢欣鼓舞,兴高采烈。
当然,不是杨凡水平多高,主要是后世的做菜方式给他提供了金手指。
飞艇上自然有电炒锅,这东西和烤箱都是标配都是标配。而且是大号的。毕竟公共餐厅都是大锅饭为主,炒锅也是大号的。
之所以用电锅,主要是飞艇上不敢用明火。易燃物太多了,只能用电。
而且杨凡以身作则,连烟都不吸了。
这条飞艇上,即找不到香烟,也找不到火机。上艇前,就都被安检员给收走了。现在,上飞艇前先进行安检,已经是规矩了。就和海军上船前要洗澡一样。
说干就干,杨凡换了衣服,抡起菜刀猛剁白条鹅。
小娘皮自告奋勇,带着老婆们帮厨。把蘑菇水发,洗净。脱水蔬菜也泡好。现在夫人们也体验到了自己动手的乐趣。自己参与做的饭,吃起来特别香。
尤其是三个蒙古妹子,对汉式菜肴体验过后,完全上瘾了。
虽然贵为公主、郡主。但是她们用起解手刀十分熟练。蒙古人匕首就是餐具,处理食材也是人人熟练的。她们三个帮着杨凡处理大鹅和大鹅的内脏。
毕竟十一个人呢,还有梅姨和四个侍女。做少了可不够吃的。杨凡和三个蒙古妹子,剁了五只楚河大鹅。又削了一小盆土豆切块。
“最好选陕北和鄂尔多斯屯垦点的黄心土豆,炖软后粉糯吸味,别用脆土豆”杨凡介绍说道。“玉米棒子也来上10根,切成3厘米长的段,增加清甜感。”
夫人们喜欢吃煮玉米棒子。所以来的时候,上飞艇时带了一些。
现在,玉米是新物种,煮玉米是稀罕东西。超市里买到的都是陈玉米磨制的玉米碎和玉米面。那些都是传送过来的。
本地种植的玉米这两年才形成规模,可以大规模的上市。夫人们超级喜欢鲜榨的玉米汁加蜂蜜热饮。也喜欢吃煮玉米和烤玉米棒子。这些煮玉米和烤玉米,可以切成三四厘米的小段,她们秀气的用叉子叉着吃。
现在新鲜的玉米棒子已经开始在京城上市了,每天兴禾超市能售出上万根。街道上,也有铁路职工的家属,推着小车,沿街叫卖煮玉米和烤玉米、烤红薯。这些带两个蜂窝煤炉子的餐饮小推车,还有的卖煮好的芸豆大碴粥。
因为玉米粥便宜,好多穷人都不做饭了,干脆买这个吃。
这个时代打柴困难,要走很远。像京城这种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周边几十里地早已寸草不生,能作燃料的植被都被砍伐殆尽了。我们现在看民国和清末的老照片,不论是哪里都是一片光秃秃的景象。就是打柴打的。
这些年虽然廉价的蜂窝煤大规模上市,但是铸铁炉子等并不便宜。还是很多人家用不起的。穷人都是三天开一次火,一次煮一大锅野菜、糠、杂粮混合物。
这一锅是三天的食物,一家人吃三天的冷饭。
穷人家可烧不起一天两次的柴禾。这东西要花钱买的。自己打柴,近处没有,远处没有驴马和板车,也是不用想了。
这导致,煮好的走街串巷的炖粥小车十分受欢迎。一文钱二斤,便宜不说,还是热食。这些铁路工人家属,可以拿到粮本平价的陈玉米碎,一文钱三斤。
加水炖煮后肯定要增重。卖一文钱两斤,有一倍的利润呢。
买芸豆玉米粥的人最多,然后是煮玉米棒子的,烤玉米的最少。因为烤的失去水分,会变少,而炖煮则会变多。吃烤玉米棒子的都是殷实人家。
这种新粮食很受欢迎。听说宫里的娘娘们也喜欢吃,宫里每天都要采购五百个鲜玉米棒子。御膳房会煮制和烤制。
先起锅烧开水,把鹅肉和内脏过水,去除血水和杂质。然后洗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明末钢铁大亨》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爪机书屋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爪机书屋!
喜欢明末钢铁大亨请大家收藏:(m.zjsw.org)明末钢铁大亨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