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不知,完全就是给人送钱的。
“其实啊,这也不是坏事儿,等上两年,大家也就明白了,自然就不会再有今年发生的事儿。”
魏广德说道。
“那时候,怕是大部分孩童在启蒙后,都会离开公学谋生了。”
许国开口道。
“对,这才是当初我们推行公学的本意。
要的就是他们能看懂朝廷邸报和告示,这样朝廷下达的命令,百姓知道是怎么回事儿,才不会被地方上官吏蒙蔽。
朝廷三年才选二三百个进士,要那么多人读书干嘛?”
魏广德笑道。
徐学谟这时候又开口说道:“魏阁老,明年就是大比之年,今年闹出这事儿.....”
“无妨。”
魏广德一摆手,他知道徐学谟的意思,无非就是今年各地县试、府试的幺蛾子,会影响到院试,进而影响到今年的乡试。
这种情况,不利于朝廷开科取士。
“行文后,七月开始,各地受影响的府县马上开始县试,八月底府试,院试推迟到九月底。
至于乡试,十一月吧。
至于今科的举人,怕路途遥远赶不及上京备考,会试也推迟就是了。”
虽然这次地方上因为科举闹出大事儿,影响其实很恶劣,但朝廷只要补救得法,也能控制影响。
“至于具体时间,我有个想法,那就是各地府县把参加会试的学子集中,走车马驿,由兵部派员护送,准备车船,算好时间送到京城。”
其实,各地对于参加会试的学子,官府都会补贴一笔银子。
比如魏广德当初从九江出发进京赶考,是可以从九江府领到二十两银子和一辆马车,马车到京后归还驿站即可。
不过魏家自己准备马车,并没有用官府的车马,所以实际到手三十两银子。
当然,这笔银子其实是不够上京花费的,但确实有这个出处。
而魏广德这次显然是打算让兵部规划各地学子进京赶考的路线,由他们统一接送。
“因为运河上冻,南方学子走陆路,怕是许多人会受不了。
给他们两条路选择,一是陆路,二是海路。
云贵等地考生可去广西坐船北上,巴蜀、湖广等地考生走长江水道,从松江府坐海船抵京。
这些,到时候让兵部去规划。
一旦规划好路线,会试就有开考时间了。”
魏广德把自己此时想法又抛出来。
这些年朝廷开放海禁,可士子进京,大多还是走陆路和运河,少有走海路进京的。
其实直到现在,除少数沿海府县学子外,大多数人对朝廷开海,已经海运的便利还一无所知。
正好借这个机会,让各地学子有机会坐坐海船,熟悉海运。
“下去,对外面京官的议论,还是要开导,这几天为这事儿争吵的奏疏,都快把内阁淹没了。”
魏广德摇头苦笑。
因为江南、江北多地上报县试、府试遭遇学子堵门抗议,影响到科举考试,京官们为此也是议论纷纷,各种言论都有,言及此事的奏疏也是雪片般飞进内阁。
好吧,这也是才爆出来三日,魏广德就紧急召集三个衙门开会商议处理办法。
这两日的时间,魏广德已经大致有了想法。
就如先前所言,平息风波最好的办法还是维持原来的规则。
否则真按照那些学子的想法改变,可能朝廷上下就真要震动了。
“陈总宪,你那院子里的人,也要约束一二,见天就是几十本奏疏递过来。”
魏广德继续说道。
“御史要上奏,虽然我可以压一压,可这事儿总归还是出了。
只希望礼部尽快下文,能够平息地方上的风波才好。”
陈炌点点头,算是答应回去约束下都察院的御史们。
正事儿说完,其他人也都没有在魏广德值房逗留,纷纷起身告辞。
魏广德送徐学谟出去的时候,还和他说了下,稍后会让兵部派人去和礼部接洽,安排明年举人上京赶考之事。
虽然先前魏广德说话风轻云淡,好似大比不过尔尔。
可是在古代,每三年一次的开科取士,在士林中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若非万不得已,科举是绝对不能耽搁的。
更何况,现在他魏阁老还是首辅试用期,如果这段时间出了大事儿,可是会影响到他替代张居正。
说句不好听的,如果因为没能平息风波,影响到明年的会试,他魏阁老怕是只有请辞致仕一条路。
也是,他当初出主意的时候,还真没想到那些学子会没有点自知之明,学了点皮毛就想混科举。
但惊怒之后,魏广德也想明白了。
越是乡间学子,越想鱼跃龙门。
没办法,从小看着家长在田间地头忙碌刨食,在知道坐在屋子里看书就能有前程后,多多少少也会产生心思,不想走父母祖辈的老路,想要有变化。
也就是几年的时间,他们应该就懂事儿了。
科举,可不是那么好混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隆万盛世请大家收藏:(m.zjsw.org)隆万盛世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