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古代也认识到字要同音才好交流,比如在宋朝之前,一般是洛阳口音为官声。
明朝时是凤阳口音为官音,不过并没有严格执行。
这次吕布提出来,贾诩、荀攸对视一眼说:“将军,古今文士皆有这样的想法,但是一直无法统一标准。至此困难重重。”
吕布陷入沉思。
音标这东西现在拿出来,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推广。
光是长安音,还是洛阳音,或者是其他口音都要吵很久。
暂时还不合适。
“字同音暂时先搁浅,荀攸你负责,趁着现在文士大量涌入长安,你组织人手,仿照《说文解字》、《尔雅》等古籍编写一部字典,就是为字词提供解释、例句、用法等等的工具书。在编写的同时也要简化字体,让汉语能更容易被辨识,认记。”
秦朝时期,小篆体字比较繁杂难写。
负责抄写的小吏程邈就因为一次抄写慢了,被治罪关进大牢里。
他在牢中萌生了一种改变小篆体字写法的念头。
十年琢磨,程邈在篆书的基础上,把篆书简化演变,把原来篆书比较圆转的笔划变成方折形,在字的结构上,把原来的像画画一样象形结构变成笔画形式,这样一来,汉字就比原来更好书写了。
篆体字又很难写,所以使用隶书的人就多了起来。
从这则故事中可以看出,字体最重要的是方便好用。
至于什么艺术性,那都是艺术人、文化人才需要的。
普通老百姓哪里会在意,实用才是关键。
就如同头发、衣服。
别看现在还是很多人反对,但是等他们发现短发、新式衣服的实用性,他们就会慢慢适应,然后接受,最后习惯。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绝对不会因为什么传统、扞卫礼仪就能阻挡的。
不然现在执行的应该是周礼、商礼了,而不是汉礼。
那些繁文缛礼也不会一再简化了。
贾诩提醒说:“将军,简化字体可是需要耗时耗力,不如等局势稳定再来推行的好。”
吕布笑着说:“文和,我搞那么大动静就是希望能将他们吸引过来,这样能提高我们的识字率,对关中的教育发展很有帮助。但是让他们这样一直闹也不是好事,重要让他们有事可做,才不会给我们捣乱,整天给我们挑刺。一副你们都是垃圾,按照他们的意思治国才能将国家治理好,成为人间天府。高高在世的样子。”
像是蔡邕这些经学家,能指望他们治国?
别开玩笑了。
绝对会将一个好好的国家弄到崩溃的。
不过这个时代又少不了这样的人,毕竟他们一方面也算是教育家。
需要他们来教育,规范教育课本。
吕布想要的是这些人来关中,来当教师,来规范课本的。
可不是让他们来给自己‘出谋划策’的。
绝对要找一件耗时耗力的事来给他们干活,少给自己添麻烦。
贾诩、荀攸又被吕布的深远布局惊讶到了。
这还是一个武夫?
怎么感觉主公比自己更深谋远虑?
贾诩、荀攸两个人对视一眼,
跟着这样的主公,压力很大啊!
这方面荀攸感受更深。
贾诩时常会留守长安守家,他荀攸可是时常要跟随吕布出征。
有几次自己献的计策还不如主公。
那感觉就更加深刻了。
贾诩躬身行礼说:“将军深谋远虑,下官敬佩。”
荀攸作揖:“下官惭愧。将军之谋。”
吕布摆摆手说:“文和、公达你们都是要考虑国家大事,这等小事自然不会放在心上。不用介怀。专心帮本侯治理好关中,对付敌人即可。”
“是。”
被吕布震慑了一把。
贾诩、荀攸都没有脸再谈其他的,都是按照吕布说的再执行。
长安书院一侧的长安书馆,一大批新印刷的书籍摆放在书架上。
经过训练的伙计拿着木头制成的扩音器大声喊道。
“过来看一看,过来瞧一瞧,蔡中郎、宋先生编写的儒家七经,不可不看啊!”
“想要看的就进来看一看。一本只要一百文钱。对你没有听错,没有看错,只要一百文钱。一百文钱一本,你买了不吃亏,买了不上当。”
“来啊,快来看一看,瞧一瞧了。蔡中郎编写的儒家经典,一本只要一百文钱。今天错过了,或许你就再也买不到这么便宜的了!”
……
十几个伙计叫喊声,很快就吸引了无数人。
听到一本书只要一百文钱,很多文士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一百文钱一本?
真的假地?
要知道书本比竹卷可是更贵的。
不然汉朝不少文士还用着竹卷了。
现在这家书馆竟然打出一本书只要一百文钱的低价,这如何不让文士惊讶。
他们纷纷涌进书馆,拿起那些书馆摆放的书籍。
这些人翻开了书籍,看到果然是蔡中郎、宋先生他们编写的经书。心情激动之下,捧着书籍的双手,竟然有点颤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不管谁打曹操,我吕布都帮帮场子请大家收藏:(m.zjsw.org)不管谁打曹操,我吕布都帮帮场子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