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百里朝贡似黑沙
战争的胜负,光凭借一腔热血是不够的,在国力的巨大差距下,就算是抛头颅洒热血,也只是无谓的挣扎。
秦国的疆域还是太小了,又都是贫瘠之地,没有足够的战略纵深,更没有足够的人口,来弥补前线的损耗。
几场战争下来,活下来的青壮年,只有十中三四,就连五六十岁的老人和十一二三岁的孩童,也都扛起了兵器,入伍参军,共御外敌。
秦襄公在宫内,每日的战况如雪片飞来,一连串伤亡数字触目惊心,让他的心都在滴血,却又无可奈何。
随着战况的加剧,国内的分歧也越来越大,逐渐有氏族偏向了求合,本来迁都的建议,重新被提上日程。
“秦公,前线犬戎使者来报,只要我国愿意归顺,每岁朝贡,犬戎可撤兵归去,保我秦地无忧。”今日的朝会前,有大夫提出建议。
“归他鸟个顺!秦人与西戎世代为敌,有血海深仇,让我归顺那群蛮子,还不如杀了我干脆!”
很快,就有主战派提出异议,全然是血战到底的架势;中间派也来插了一脚,提出可向东方迁都,朝周王室求援;又很快被求和派驳斥,说是周朝不仁不义,定不会出兵相救。
三方势力搅成一团,有水火之势,吵得热火朝天,像是一锅沸水,可秦襄公始终身居高位,静静看向朝中局势,分辨利弊,不发一言。
战事打到这等地步,再鏖战下去,只是取死之道。
秦襄公是知晓这点的,只是顾忌国内的反对意见,始终不敢贸然求和。
可随着战况越发不利,求和的声音也越发响亮,压倒了主战派和中间派,成为了主流的声音。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秦襄王已经意动,求和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只需要等待一个契机,就能大功告成。
很快,这个契机就被奉上。
犬戎修书一封递到了宫内,这书上说,只要秦国求和,每岁供奉,愿以狼阴山为界,不再开战,并将世父归还,以表两国和睦。
这份筹码不能算不重!
狼阴山虽然从前归为秦地,可在连年战事内,大半都被犬戎夺去,只剩区区二三里,几座山头,还名义上归于秦地所有。
只要舍去这二三里地,就能平息旷日已久的战事,还能迎回被捉已久的世父,无论于国于民,这绝对是件好事。
秦襄王有些意动了,却没有明确表态,只是在朝上道,
“此事还需多加考虑,请使者先在驿馆住下,不日便来答复。”
其实,他是知晓犬戎的心思,那狼阴山是通往周朝的要地,只要吞并此处,就能兵锋直指丰、镐二京。
不过,若是答应这份合约,狼阴山必丢,不光是周朝堪忧,秦邑也暴露敌人爪牙之下。
可若是不答应下来,秦国必亡,他没有选择,只能先且迁都,以土地换时间,积蓄兵马,缓图时机,只是……
秦襄王生出一抹狠意,一拳打在了柱子上,激起簌簌灰尘。
秦人和犬戎世代为敌,十代下来积累的血海深仇,已经无法估量,这份求和的条约,对于他来说,无异于奇耻大辱。
可他没有办法,一国之君,从不能意气用事,他的肩膀上,担负的是十万老秦人的身家性命,每一个命令下去,都能牵动无数人的命运。
他赌不起,也不敢赌!
这与血气无关,而是国君的责任!
为了秦人得以延续,就是他背上千世骂名又有何妨?
……
李颖聪没有离开秦国,只是寻了个山林,将得来的种种参悟,得一消化理解,变作真正的实力。
这个时间不短也不算长,只是一载有余,就从山洞内醒转。
缓缓睁开双眼,没有露出一丝精光,相反深邃的如同大海,尽管外表风平浪静,可海底却是惊涛骇浪。
满头黑发披散下来,阳光照耀在脸上,白皙又消瘦,再无往常的种种不凡,更像是个羸弱的书生。
“恭喜师弟,更上一层楼。”骊山老母适时出现,贺喜道。
李颖聪笑道:“哪里哪里…都是托师姐的福气,才有小小的进步,不足挂齿。”
骊山老母摇头笑道:“你修行还不足四百岁,就达到玄仙之境,如今心境如水,波澜不兴,可比拟金仙大能,如果这是小小的进步,其他修士岂不是,要羞愧而死?”
“莫说此事了。”
李颖聪摆摆手,问道:“这些年日,秦国如何了?”
“前几个月,打了几场仗,双方各有损伤,犬戎不愿再开战下去,就派使者前去求合。
多方商议下,秦国应允了,已经派使者,带着奴隶、金银珠宝、马匹等等,前去犬戎之地朝贡。”骊山老母回道。
“终于等到这个机会了。”
李颖聪冷冷一笑,西戎各部落零散无绪,分布在辽阔的土地间,想要找幕后黑手,如大海捞针。
只有在每十年的朝贡时,才会临时决定祭祀地点,各个部族聚到一处,齐齐供奉魔神,才有机会一网打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从前有座方寸山请大家收藏:(m.zjsw.org)从前有座方寸山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