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第24军从朝鲜回国后,军部机关驻地,为何驻防河北唐山?俄罗斯电影《兵临城下》中,苏联红军传奇狙击手瓦西里·扎伊采夫的战斗经历,无不令人感到震撼。特别是瓦西里一枪毙敌、百步穿杨的功夫,更是让敌人闻风丧胆。其实,我军也有瓦西里式战斗英雄,即原第24军72师214团8连战士——张桃芳。张桃芳用436发子弹毙伤敌214名,给予敌人重大杀伤。大家对于张桃芳可能有所耳闻,对于他的老部队可能就不大了解。第24军于1955年10月从朝鲜回国后,驻防河北唐山,进入了和平建设时期。那么,第24军的军部驻地为何驻防河北唐山?唐山有哪些优势?首先,笔者带大家简要了解一下第24军的基本情况。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根据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改称第24军(王必成、廖海光分任该军军政主官),时辖第70、71、72师,全军兵力达3.6万余人的规模。第24军源于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血脉,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逐渐成长为长攻善守、能打硬仗的劲旅。1950年10月,第71师奉命建设空军,脱离了第24军的建制。1952年9月,第74师(原属第25军)划归第24军。尔后,第24军入朝参战。在朝期间,第24军表现可圈可点,经历了朝鲜东海岸防御、正面战场防御、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含金城战役)等现代化战争的洗礼,打出了“二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张桃芳。1955年10月,第24军回国归建北京军区,驻防河北唐山。据笔者分析,第24军从朝鲜回国后,其军部“安家”唐山,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唐山的战略位置突出,自身地形也很有优势;
唐山地处华北进出东北的咽喉要道位置,北依燕山、南临渤海,境内地貌可大致分为燕山山地丘陵区、滦河平原区两种类型。由于唐山特殊的地理区位优势,历来被视为京津地区的“东大门”,战略位置很是突出,这是出了名的兵家必争之地。如下图所示,我们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唐山地形地势的优越性。笔者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就能明白唐山的重要性。平津战役中,针对敌兵力分布的特点和华北地区地形地势,我军制定了“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策略,而唐山正是这一策略中尤为重要的一环。1948年12月17日出版的《晋绥日报》对唐山的解放评价极高,大标题写着“华北重要工矿区唐山市解放”,小标题则是“古治、开平两车站同告收”。由此可见,唐山在华北的重要地位。
二、交通极为便利,对外联系方便;
唐山是名副其实的“火车拉出来的城市”,铁路发展史绵延悠长,可追溯至清朝末年声势浩大的洋务运动。1881年5月,开平矿务局动土修建了我国自建的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唐胥铁路,这条铁路也被认为是我国铁路发展的源头。唐胥铁路几经扩建,北端延至沈阳、南端延展至北京正阳门,成了我国最早的关内外铁路,此即京山铁路。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京山铁路是连接东北和关内唯一的咽喉交通命脉,于全国铁路格局而言意义非凡。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通县——坨子头铁路二期工程相继修通后,唐山的区域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加强。明白了这层关系,你就能明白第24军军部缘何定点于唐山。其实,河北是驻兵大省,特别是京广路(时称京汉铁路)沿线,部署了大量精锐部队,笔者不再赘述。
三、唐山在“一五”计划中得到快速发展,重工业底蕴深厚;
唐山煤产资源丰富,清政府在此地设开平矿务局即是明证。开平矿务局的成立,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军事背景,旨在为北洋水师提供煤炭,此为后话不再赘述。结合原因一、二,唐山工业迅速发展起来是有着先天优势的。在清朝末年及民国,唐山的工业发展极为迅速,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然而,旧中国积贫积弱、战乱频仍,唐山的发展很是曲折。建国后,唐山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仅经过三年的恢复,唐山很快就形成了以煤炭、钢铁、化工、食品、纺织、建材为主的工业体系。“一五”计划期间(1953~1957年),唐山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14%,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第24军军部驻防唐山之际,正是唐山经济发展史上的一大高光时刻。唐山的重工业发达,相应的经济基础发达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换言之,唐山可以为第24军的发展提供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综上所述,第24军之所以能够在唐山“安家”,与唐山自身的优势密不可分。就当时而言,但凡是重工业发达的城市,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点,或多或少都部署有精锐部队。不过,第24军军部机关驻唐山的时间并不长。1969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第24军军部移驻河北承德。1985年百万大裁军,第24军执行集团军编制后,军部未作调整。2003年体制编制调整,第24集团军奉命撤编,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喜欢军史周期请大家收藏:(m.zjsw.org)军史周期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