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一行人跟着那汉子往寨子深处走去。
而赵德柱从那领头的汉子怀里伸出脑袋,好奇的看着寨子里的一切。
从寨门往里走,就是一个小广场大概有三个篮球场那么大。
小广场坐北朝南,最北边是一排高大的房子,房子前面还有一个大概长二十米左右,宽六米,高三十多公分的一个青石垒成的台子。
台子最中央挂着一个老虎旗,台子通向寨子大门,穿过广场的是一条一米多宽的青石板路面,这条路把黄土碾压成的广场分成两半。
广场的两边各一排,大概十几间的房子。
这十几间房子的外面就是兵器架,刀枪剑戟十八般兵器齐全。
最多的就是大刀。
兵器架前面还放着十几个大石锁。
穿过广场,走过青石砌成的台子,走上五六步台阶,就是那排高大的房子了。
最中间的三间最高,最大。
抬头望去,门头上挂着一个聚义厅的牌匾。
门口两边是用木头刻的对联,“英雄忠勇,显侠义;好汉仁德,安贤良。”
跨过一尺多高的门槛,大厅里就显得空旷多了。
最里面就是一张披着老虎皮,宽阔的大凳子。
凳子后方的墙上还挂着一幅猛虎下山图。
凳子上方房梁上又挂着一个忠义堂的牌匾。
凳子前面是一个三层的台阶。
下了台阶左右两边就是整齐的摆着两排太师椅,中间还用茶几隔着。
还没等赵德柱仔细看传说中的忠义堂细节。
那汉子就抱着他,带着赵家人穿过忠义堂右边,然后穿过一个后墙上的大门走了进去。
一进入后面,眼前立马就比前面狭窄了不少。
如果说前面是如同一个小学校的操场规模的话。
那这后面就是一个北方四合院儿的规制。
正对面的就是一排三间的正房,连带着左右各两间耳房。
院子里左右对称的种着两棵石榴树。
两旁又是左右五间规制的东西厢房。
这一看就是山寨头领居住的地方。
那汉子带着赵家人径直来到正房的最中间那一间。
此时赵德柱好奇的看向这间屋子。
只见屋子中堂靠近后墙的地方坐了一男一女两位老人。
这两人大概六十多岁的模样。
男的端着茶杯缓缓喝茶,女的则是伸长脖子,坐立不安的看着门口。
屋里两边还站着不少男女。
他们有中年,有青年,也有女人孩子。
抱着赵德柱的那汉子面带微笑,直接朝着最中间的那两位老人喊道。
“爹,娘,儿子把妹妹、妹夫,还有二外甥,外孙子给接来了。”
那位男性老人抬起头打量了一下赵家人,然后板着脸不说话,继续喝茶。
而旁边的那位女性老人则是直接站了起来,一边擦着眼角,一边说着。
“我的闺女啊,你真是狠心,一年就回来一两次。”
“也就是山上山下的事儿。”
“怕影响你们家,你们添丁进口,我们都不好大张旗鼓的去看你们。”
李启秀被老太太说的两眼通红,直接扑到老太太的怀里哭了起来。
“娘,都是孩儿不孝,都是孩儿的错,让您心疼了。”
“我以后一定经常回来看您。”
赵德柱被自家奶奶哭的一阵心酸。
现在自家奶奶也就才三十八九岁,还不到四十岁,而自己的爷爷也才三十九。
两人现在看着都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
常年农业劳作,让两人老的很快。
也不知道两人是怎么想的,隔得这么近,以上山的路程来算也就才七八里路,还不到十里。
就这都不经常回来看看,哪有在乎老人的感受?
看着两位老人虽然精神矍铄,面色红润,可显然也不小了,还能有多少年?
等母女俩哭了一阵儿,安静下来。
抱着赵德柱的那汉子才开始给赵家两个小的介绍起屋里的人来。
那汉子看着赵清风,微微一瞥,“清风是吧,坐在正中的是你的姥爷李丰年,这是你姥姥宋桂花,叫人吧。”
赵清风此时一路走来,虽然没有说话,但是也弄清楚了眼前的汉子身份。
赵清风只好把身上背着的行李放下,然后走到屋子正中间。
恭恭敬敬的朝着两位老人分别磕了三个响头,然后喊了一声“姥爷、姥姥”。
长这么大赵家几兄弟从来没有见过自己母亲的娘家人,不管发生过什么,这第一次上门,自己作为晚辈,磕头是必须的。
姥姥宋桂花倒是满脸止不住笑容,笑呵呵的看着赵清风,然后从怀里拿了一个小红包递给他。
然后一边说着,“好,好,好,乖外孙,快起来。”
姥爷李丰年则是微微点点头,满意的看着赵清风,然后瞪了赵耀亭一眼,接着又从怀里掏出一个红包递给赵清风。
接下来等赵清风起来,那汉子又开始介绍起来。
“我是你大舅李明硕,这是你大舅娘张桂香,这位是你二舅妈郑秀芸,这是你三舅李德硕,这是你三舅娘孙金凤,这是你四舅李文硕,这是你四舅妈王佳慧,你过来认识一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越解放前,我为祖国献青年请大家收藏:(m.zjsw.org)穿越解放前,我为祖国献青年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