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哥本哈根解释是量子力学中接受度最广的解释之一,但它也面临着来自爱因斯坦、薛定谔等物理学家的质疑和挑战。爱因斯坦认为量子力学目前的不确定性只是因为我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存在一些尚未被发现的“隐变量”,一旦这些隐变量被找到,量子力学就可以成为一个具有确定性的理论。薛定谔则通过提出着名的“薛定谔猫”思想实验来质疑哥本哈根解释中的波函数坍缩观点。
哥本哈根解释几个核心观点:
1. 波函数的完备性:一个量子系统的量子态可以用波函数来完全地表述,波函数代表一个观察者对于量子系统所知道的全部信息。
2. 概率性描述:按照马克斯·玻恩提出的玻恩定则,量子系统的描述是概率性的,一个事件的概率是波函数的绝对值平方。
3. 不确定性原理:海森堡提出的不确定性原理阐明,在量子系统里,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无法同时被确定。
4. 波粒二象性:尼尔斯·玻尔提出的互补原理指出,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一个实验可以展示出物质的粒子行为,或波动行为;但不能同时展示出两种行为。
5. 测量问题:测量仪器是经典仪器,只能测量经典性质,像位置,动量等等。对应原理表明,大尺度宏观系统的量子物理行为应该近似于经典行为。
6. 波函数坍缩:在进行测量时,波函数会坍缩到某个特定的状态,这个过程是随机的和不可逆的。
尽管哥本哈根解释在物理学界得到了广泛的接受,但它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1. 非直观性:哥本哈根解释的一些观点与我们的日常经验相悖,例如,它否定了在没有进行观测之前,一个量子系统的状态是确定的。
2. 测量问题:哥本哈根解释没有清晰地定义测量过程,也没有解释为什么测量会导致波函数坍缩。
3. 经典与量子的界限:哥本哈根解释没有明确指出经典世界与量子世界之间的界限在哪里,这使得它在宏观尺度的应用上存在困难。
4. 主观性:哥本哈根解释强调了观察者在量子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似乎意味着物理现象依赖于观察者,这与物理学追求客观性的目标相冲突。
5. 非局域性:哥本哈根解释没有很好地处理量子纠缠现象中的非局域性问题,即量子态的瞬时变化似乎违反了相对论中的光速不变原理。
6. 坍缩机制:哥本哈根解释没有提供波函数坍缩的具体物理机制,这是其受到批评的一个重要原因。
哥本哈根解释虽然在解释量子现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它仍然留下了许多未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激发了物理学家对量子力学的其他解释的探索,如多世界解释、系综诠释、自洽历史诠释等。
二.薛定谔的猫
薛定谔的猫是一个思想实验,由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于1935年提出,目的是探讨量子力学中的某些概念,特别是量子叠加原理。实验设想将一只猫放入一个封闭的盒子中,与一个包含放射性原子、一个盖革计数器、一个锤子和一个装有毒气的瓶子的装置一起。如果原子衰变,计数器会触发锤子砸碎毒药瓶,猫将会死亡。根据量子力学,在没有观察之前,原子处于衰变与未衰变的叠加状态,因此猫也处于既死又活的叠加状态。只有当我们打开盒子观察时,猫的状态才会坍缩为“活”或“死”中的一个。
这个实验揭示了量子力学与我们日常经验之间的巨大差异,挑战了我们对现实的理解。它引发了关于观测者在量子事件中所扮演角色的讨论,以及量子力学的非经典、非局域性等特点。薛定谔的猫实验不仅是物理学上的一个思想实验,它也深刻揭示了现实世界与量子世界之间的区别,并启发了关于知识和认识的本质的新思考。
薛定谔的猫实验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将微观领域的量子行为不恰当地扩展到了宏观世界,导致了一只猫同时处于生死两种状态的荒谬结论。这违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和逻辑常识,因为宏观物体不会处于不确定的状态,也不会因为观察而改变其实际状态。实验的荒诞性在于,它将量子力学的某些解释推向了极端,以至于在现实世界中变得不可理解。薛定谔本人也认为,这个实验表明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是不完备的,它未能提供一个确定性的描述,而是将观测者的角色引入了物理过程,使得物理实在性变得依赖于观察。
此外,实验也未能充分解释观测行为本身如何影响量子系统,以及这种影响的物理机制是什么。薛定谔的猫实验促使物理学家们继续探索量子力学的更深层次解释,如多世界解释等,试图解决量子力学与宏观现实之间的矛盾。
三.玻尔模型(选择性观看)
尼尔斯·玻尔提出的玻尔模型是一个描述原子结构和解释原子光谱的基础理论模型。以下是玻尔模型的核心内容及其局限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小故事123请大家收藏:(m.zjsw.org)小故事123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