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城内,辽国密探置办的庄园幽静而雅致,与外界隔绝了喧嚣。
在一间宽敞明亮的书房内,萧峰正襟危坐,面前书桌上摊开的,正是那本慕容龙城亲笔所书的武学心得。
阿碧安静地在一旁素手烹茶,偶尔抬眼,便能看到萧峰那专注而深邃的侧脸。
她心中满是宁静与满足,能陪伴在他身边,见证他探索武学至高之境,于她而言便是莫大的幸福。
萧峰翻动手札的动作,慢得近乎凝滞。
指尖落上泛着琥珀光泽的桑皮纸时,没有半分急切,只带着一种历经千战沉淀下的审慎——那是他幼年在山洞中逐字揣摩《易筋经》时养出的习惯,是拆解百家武功时练就的耐心,更是如今站在武道之巅,对每一寸武学真意的敬畏。
他的目光并非寻常武人那般“看”字,而是如两柄出鞘的玄铁重剑,带着无匹的穿透力,直刺文字背后的核心——那些朱砂写就的字迹,在他眼中早已不是死的符号,竟似活了过来:慕容龙城挥毫时腕部的转动、运笔时真气的流转、写下关键处时眉宇间的凝思,甚至推演招式时无意间踏碎的青砖、掌风扫落的灯花,都化作清晰的虚影,在书页上流转往复,如同亲历当年这位奇才创功演武的全过程。
萧峰绝非盲目信奉。
摊开的手札于旁人是“武学圣经”,于他却是一块需要反复敲打、细细淬炼的精铁——每一句心法口诀,都要经过他自身浩瀚如海的内力印证;
每一条真气路线,都要在他丹田气海中模拟运转数遍;
每一个招式意境,都要与他毕生所学的降龙掌、少林内功、擒龙功相互参照。
他的内力,早已不是“深厚”二字所能形容:那是自幼修习的易筋经内功为基,如昆仑冰川般厚重绵长;
后得丐帮“降龙十八掌”心法催化,似黄河奔涌般刚猛磅礴;
再经少林寺血战、雁门关死斗、万军阵前统帅之责的淬炼,竟已臻至“气与神合,意与天地通”的化境——寻常武人全力催谷真气,不过周身数尺内有气流涌动,而萧峰静坐之时,书房内的空气都似随他的呼吸起伏,窗棂外的茉莉花瓣,竟能随着他指尖的微动轻轻震颤,那是内力已能“润物无声”的明证。
寻常武人见了慕容龙城这等枭雄的手札,怕是要如获至宝,却又难免心头发怵——生怕这等阴险狡诈的人物,会在秘籍中故意留下“陷阱”:或是将关键的真气路线多画半寸,让修习者岔气走火;
或是在招式注解中暗藏“误导”,看似刚猛的掌法实则需以柔劲催动,稍不留意便会伤及自身经脉;
更甚者,或许会在核心心法中埋下“引气归虚”的后手,待修习者内力大成之日,便是真气逆流爆体之时。
可萧峰丝毫不惧,非但不惧,眼中反倒透着一丝“期待”——那是高手遇着旗鼓相当对手时的兴奋,是巅峰武者渴望在他人武学中找到“破局点”的执念。
萧峰的武道境界,早已与慕容龙城站在了同一高度,甚至在某些方面,犹有过之。
慕容龙城一生困于“复国”执念,武道虽高,心境却似蒙尘的明镜,终究被“得失”二字所缚;
而萧峰,从“乔峰”到“萧峰”,从丐帮叛徒到辽帝,从大宋武林杀出血路到独战万军,他见过人性的善与恶,尝过亲情的暖与凉,更担过两国百姓的生死之重。
少林寺前,他以一己之身对抗天下英雄;
万劫谷外,他手握十万辽国大军,却一人独战万军——那份“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坦荡,那份“生亦何欢,死亦何惧”的豁达,早已将他的心境淬炼得如浩渺苍穹,开阔无匹,澄澈透明。
到了萧峰这等层次,武学之道早已不是“一招一式”的比拼,而是“一法通,万法通”的境界。
无论是掌法、指法、内功、轻功,其核心皆是“真气流转”与“意境相合”,就如同一座楼阁,慕容龙城用青砖搭建,萧峰用巨石筑造,材料不同,样式各异,可“承重之理”“结构之妙”却是相通的。
此刻,萧峰读着“斗转星移”的开篇注解,指尖下意识地在桌面划出一道弧线——那弧线看似随意,却暗合“太极生两仪”的至理,桌面的墨汁竟随着他的指尖流动,形成一个极小的旋涡。
在他的感知中,慕容龙城写下的每一个字,都带着独特的“真气印记”:“转”字落笔时,真气是盘旋而上的;
“移”字收笔时,真气是顺势而下的;
若其中有任何细微的“不谐”——比如某个字的真气印记本该“顺”,却被刻意写成“逆”,或是某段口诀的意境本该“开阔”,却透着一丝“阴鸷”,便如同白玉上的微瑕,在他澄澈的心境中无所遁形。
当萧峰读到“斗转星移”中“引劲卸力”的一段注解,慕容龙城写道:“敌掌袭来,当以丹田真气为轴,引力入臂,转于腰腹,再泄于足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天龙八部:在下萧峰,天下第一请大家收藏:(m.zjsw.org)天龙八部:在下萧峰,天下第一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