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已无憾矣......"
"若......若有来世......"
庆帝的嘴角勾起一抹真挚的笑意,目光渐渐涣散,最终轻声道:
"愿......再续......君臣缘......"
话音袅袅,终不可闻。
那只一直紧握着贾玌的手,终于无力地垂下。
“父皇!”
“上皇!”
宁寿宫内,悲声骤起,哭声瞬间连成一片。
承泰帝扑到榻前,泪如雨下。
太上皇后几乎晕厥过去,被宫人慌忙扶住。
贾元春亦跪倒在地,无声痛哭。
贾玌依旧保持着半跪在榻前的姿势,紧紧握着那只已逐渐失去温度的手,久久没有松开。
他低着头,双肩几不可察地微微颤动。
这位在千军万马前不曾变色,在庙堂风波中始终屹立的辽王、神策上将,此刻如同被抽去了所有力气,沉浸在无尽的悲痛与追忆之中。
窗外,细雪不知何时已变得绵密,无声地覆盖着宫殿的琉璃瓦,将整个皇城染成一片素白,天地同悲。
承泰九年冬,太上皇庆帝驾崩于宁寿宫,享年五十有九。
承泰帝尊谥号曰 “圣祖神武文皇帝” ,庙号 “太宗”!
消息传出,举国同悲,万民缟素。
宫廷内正式的哀悼尚未完全铺开,民间的悲痛便已如潮水般汹涌而至。这位被尊为“天可汗”,又曾被百姓亲切称为“老皇爷”的帝王,其驾崩的噩耗,让整个大庆的锦绣河山仿佛瞬间失去了颜色。
在辽东,为感念天可汗之恩,各地很快纷纷建立起他的长生牌位与简易祠像,香火日夜不绝,感念其收复河山、带来太平之恩德。
在江南,听闻噩耗的百姓无不叹息垂泪,许多人家甚至因感念其多次“普免钱粮”的深恩厚德,悄悄在家中挂起他的画像祭拜,念叨着:“是这位老皇爷让咱们过了几十年安生富足日子啊!”
在中原腹地,他曾下令兴修的水利工程依旧在滋养着万顷良田,他曾减免的赋税让无数家庭得以休养生息。
乡野间的农夫放下锄头,妇人们掩面哭泣,村落旁原本供奉土地爷的小庙里,一夜之间也多出了“圣祖文皇帝”的牌位,烟火缭绕,寄托着最朴素的哀思与感激。
甚至在漠北草原,那些已归附多年的部落,闻听“天可汗”驾崩,首领们亦纷纷率众依照草原传统,宰杀白马,面向南方长跪不起,以最崇高的礼节,送别这位让他们既畏惧又敬仰的天下共主。
【后世·青史丰碑】
承泰帝在位三十载,承继父志,守成有余,天下晏然。
辽王贾玌始终恪守承诺,以顾命大臣之尊,尽心辅佐,直至承泰帝晚年驾崩,其子继位,是为显德帝。
贾玌以古稀之年,再次毅然担起辅政之责,扶保新君,稳定朝局,将“至治-承泰”盛世的余晖,延续至显德初年。
显德十二年,春。
辽王府邸,一代传奇贾玌,于九十九岁高龄,在满堂儿孙的环绕下,无疾而终,安然辞世。消息传出,举国震悼,哀恸之情,更胜于商贾罢市,学子停课。
显德帝闻讯,悲恸不已,亲临王府致祭。他感念贾玌辅佐三朝、奠定盛世之不世功勋,更念及其与皇祖庆文帝之间“愿再续君臣缘”的千古佳话,特下明诏:
“辽王贾玌,功盖寰宇,德配天地。文能治国,开创法典,安抚万邦;武能安邦,横扫六合,定鼎四海。一生忠勇,三朝柱石,于国于民,厥功至伟。”
“着,追封 ‘文武王’ ,谥号 ‘忠武’ ,以帝王之礼,国葬之仪,厚葬于太宗文皇帝陵寝之侧!”
“文武王”!
此诏一出,天下皆惊,随即万民称善,朝野膺服。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从未有人能以“文武”二字同时封王。
此封号,空前绝后,却无人觉得不妥,只因贾玌一生,正是这二字最完美的诠释。
葬礼之日,文武百官,无论派系,皆痛哭失声,联名上表,公推贾玌为 “大庆第一完人” !
此称颂,顷刻间传遍天下,深入人心。
显德帝顺应舆情,更特颁恩旨:“准天下州府,凡立太宗文皇帝圣像处,皆可并肩立文武忠武王贾玌之像,共享万民香火祭祀,永为后世景仰!”
此令一下,自辽东至岭南,从西域到东海,无数城镇乡村,纷纷塑起两尊并肩而立、等高齐平的雕像:
一为开创“至治盛世”的太宗文皇帝秦戬,一为守护盛世、被誉为“第一完人”的文武忠武王贾玌。
他们一个开创,一个守护,共同构成了那个煌煌盛世最深刻的记忆,也成为了后世衡量君臣之道的最高标尺。
【尾声·精神永存】
自显德朝后,贾玌之名,已超越人臣范畴,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融入大庆的血脉之中。
后世史家评价曰:
“文武忠武王贾玌,实乃集忠、勇、仁、智、信于一身之千古奇男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红楼:金戈铁马横扫八方请大家收藏:(m.zjsw.org)红楼:金戈铁马横扫八方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