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3§ 没上位者的风度
《北汉书·诸私属传》:……毛玠字孝先,陈留平丘人。少为县吏,以清公称。值董卓乱政,关东将讨。欲避乱。时兖州军管旅教员莫巳荐于先主,先主亲访。相谈甚欢。玠遂投于先主,北上灵丘桃山书院。……
再说随着天子进入长安。
司徒兼尚书令王允,上奏刘协:
“太史令王立说诵读《孝经》六事能消除奸邪。望陛下应允王立入宫诵读。”
刘协下诏:
“闻王者当修德尔,不闻孔子制《孝经》,有此而却邪者也。”
于是王立每逢吉月吉日吉时便入宫为刘协诵读孝经一章。
同时在一丈二尺的竹簟上画九宫,进行讲解。
天子西迁。
董卓为防失去对天子的控制。
于是抓紧催促右将军皇甫嵩。
动身前往雒阳。
这时右将军幕府长史梁衍劝皇甫嵩:
“如今皇室衰微,阉宦祸乱朝纲,董卓进京,受命诛杀阉宦。”
“但他却不尽忠报国,反而寇掠京师,妄行废立。”
“如今他征召将军,严重的话,会危及将军性命,轻的也会羞辱将军。”
“如今,董卓还在雒阳,而天子在长安。”
“以将军现在统率的兵力,只要派出三万精兵,拥立天子。”
“并奉诏令讨逆,同时发出檄文,征调精兵。”
“这样一来,袁氏从东讨伐董卓,将军从西压迫董卓,便可将其一举擒获。”
但皇甫嵩没有听从。
盖勋一直想与皇甫嵩一起回到雒阳。
但没想到皇甫嵩已经没有机会了。
他只能自己去了。
原因是宣璠得知皇甫嵩长史梁衍的话。
于是汇报给董卓。
并按董卓意思,弹劾皇甫嵩。
皇甫嵩被革职,投入狱中,命在旦夕。
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坚寿,和董卓的关系不错。
他赶紧从长安逃到雒阳,向董卓求救。
董卓设宴款待。
皇甫坚寿向董卓祝酒。
他径直走到董卓跟前。
慷慨陈词,晓以大义。
然后下跪,叩头不止,失声痛哭。
场上在座者,无不动容,纷纷离席,向董卓求情。
董卓这才起身,拉着皇甫坚寿一起坐下。
然后,下令释放皇甫嵩。
改拜皇甫嵩为议郎。
没多久后,又改任御史中丞。
再说盖勋。
他进入雒阳。
当所有人都要卑身屈服于董卓之时。
只有盖勋,对董卓只是长揖不拜,态度轻傲。
现场看到的人,无不脸色骤变,担惊受怕。
董卓曾问王允:
“想找一位称心如意的司隶校尉,谁可担此重任?”
王允回答:
“只有盖京兆可以。”
董卓说:
“此人明智有余。不过,像司隶校尉这样的重任,不能交给他。”
所以董卓转拜盖勋为越骑校尉。
但他又不想让盖勋长时间掌握兵权。
于是又让盖勋出任颍川郡守。
可是董卓不放心放盖勋在外。
于是盖勋还未抵达颍川之时。
董卓又征召盖勋回到京师。
可见董卓对盖勋和皇甫嵩的矛盾心理。
放在手上,看了讨厌。
离开视线,又不放心。
如此之人还有一位。
那就是当年讨伐黄巾三位中郎将之一的朱俊。
面对关东联盟讨伐董卓。
河南尹朱俊为董卓谋划。
董卓有些看不上,说道:
“我一直以来胜多负少。”
“如今已经定下策略,你就不要再乱说了,小心让我刀上蒙尘。”
盖勋在一旁听了,插嘴说:
“以前武丁明察,但仍会征求别人意见。”
“如今像你这样的人,还想堵塞天下人的嘴吗?”
董卓听了,不好意思地说:
“我刚才只是戏言而已。”
盖勋不依不饶:
“从来没有听说生气时说的话,可以当成戏言的?”
于是董卓没办法。
只能向朱俊道歉。
如此刚直之人,却未能如愿以偿。
不久,盖勋因背上痈疽发作,病逝,享年五十一岁。
死前盖勋留下遗嘱。
要求家人,不要接受董卓的馈赠和礼钱。
但董卓对盖勋却格外宽容。
为表示礼敬。
董卓上表朝廷。
赐盖勋东园制造的棺椁和冥器。
并以礼,在安陵附近埋葬盖勋。
盖勋生前,不能如其所愿。
盖勋死后,同样不能如其所愿。
这就是现实。
董先留下小魏延的桃花营驻守酸枣。
一边接应南来北往,一边充作门面。
自己则带着太史慈的平乱旅和阿三的摸金营沿济水离开酸枣。
一来他要让太史慈完成护送刘政返乡的任务。
二来他要趁这些郡守不在其位,去他们郡里偷家盗墓。
三来则是要沿途组织归降黄巾北上,并留下楔子,以便往后使用。
四来还要安置伙伴和下属的亲人朋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并汉请大家收藏:(m.zjsw.org)并汉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