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驾帘幕掀起,皇帝唐世成在内侍搀扶下缓缓走出。
他面色比之前红润了不少,显然在李长风的调理下身体大有起色,但眉宇间那抹属于帝王的深沉与疲惫依旧挥之不去。
他今日穿着正式的龙袍衮服,更显威仪。
“平身!都平身!”唐世成的声音洪亮,带着显而易见的喜悦,他快步上前,亲手扶起唐玉宣,仔细端详着女儿,眼中满是欣慰与感慨,“玉宣,朕的好皇儿!
你辛苦了!孤身犯险,力挽狂澜,平定如此大乱,扬我国威,安定社稷,此乃不世之功!朕心甚慰!朕心甚慰啊!”
他连说两个“朕心甚慰”,用力拍了拍唐玉宣的手臂,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这番姿态,既是对女儿的肯定,更是做给身后满朝文武和天下人看的。
“儿臣不敢居功,全赖父皇洪福齐天,将士用命,征东大将军……及诸位将军运筹帷幄,方有此胜。”
唐玉宣谦逊道,目光却不自觉地瞥了一眼身旁的李长风。
皇帝哈哈一笑,目光随即转向李长风,眼神变得格外深邃复杂,有赞赏,有感激,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与忌惮。“李爱卿!”他唤道,语气极为亲切。
李长风上前一步,躬身行礼:“臣在。”
“爱卿快快免礼!”唐世成虚扶一下,朗声道,“李爱卿,你此次东征,居功至伟!阵斩敌酋,奇计破阵,更在血枫峡力挽狂澜,救我大军于危难!
真乃朕之肱骨,国之栋梁!朕已不知该如何赏你!你的功劳,朕记在心里,满朝文武记在心里,天下百姓也记在心里!”
这番赞誉可谓极高,几乎将李长风捧到了护国神将的位置。
周围文武百官闻言,神色各异。
以左相施元恒为首的一派,面露微笑,颔首赞同。
而一些太子党或原本中立的老臣,则眼神闪烁,心思难明。
“陛下谬赞,臣惶恐。”李长风态度恭谨,却不卑不亢,“食君之禄,担君之忧。臣只是尽人臣之本分,所有功劳,皆乃陛下运筹帷幄、公主殿下决断千里、三军将士浴血奋战所致,臣不敢独揽。”
他这番话滴水不漏,既给了皇帝面子,也捧了公主和军队,让人挑不出错处。
皇帝深深看了他一眼,对他的识趣似乎很满意,笑道:“爱卿过谦了!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乃朝廷法度。待朝会议功,朕定当重重封赏!”
他又转向赵铁山、张明远等将领,一一勉励嘉奖,言辞恳切,让这些浴血沙场的汉子们激动不已,纷纷表忠心。
在一片歌功颂德、其乐融融的气氛中,有一人格格不入,那便是太子唐玉靖。
他穿着太子冠服,站在皇帝身后不远处,脸上努力挤出僵硬的笑容,眼神却阴沉得几乎要滴出水来。
看着备受赞誉、风光无限的唐玉宣,看着她身边那个威望如日中天、连父皇都极力笼络的李长风,太子只觉得胸口堵得发慌,一股邪火无处发泄。
他本是储君,这场平定内乱的大功,本该由他来立,至少也该由他麾下的将领来立!
可如今,风头全被这个皇妹和李长风抢走了!
尤其是李长风,此人身份诡异,手段狠辣,如今又立下如此大功,在军中和民间的声望简直如日中天。
有他在唐玉宣身边,自己这个太子之位,还能坐得稳吗?
父皇对唐玉宣的偏爱如今已是毫不掩饰,再加上李长风这柄利剑……
太子越想越心惊,越想越恨,指甲几乎要掐进掌心。
他必须做点什么,绝不能坐以待毙!
皇帝似乎没有察觉到太子的异样,或者说并不在意。
他环视众臣与凯旋将士,声音高昂地宣布:“征东将士浴血奋战,劳苦功高!今日凯旋,朕心大悦!
各部将士,暂回营休整!所有有功将士,三日后,朕将在太极殿大朝会,论功行赏,普天同庆!”
“陛下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山呼万岁之声再次响彻云霄。
盛大的迎接仪式结束,皇帝起驾回宫。
唐玉宣、李长风等人也翻身上马,在文武百官和无数百姓的簇拥下,缓缓进入那座象征着权力与繁华的天京城。
京城内,更是万人空巷,欢呼震天。
鲜花、彩带如雨般抛向凯旋的队伍。唐玉宣面带微笑,向道路两旁的百姓挥手致意。
李长风则依旧平静,目光掠过街道两旁熟悉的景致,心中却在快速盘算着接下来的朝堂风波。
三日后的大朝会,封赏只是表象,真正的较量,那时才真正开始。
太子、二皇子残党、朝中各方势力,乃至龙椅上那位心思难测的皇帝,都不会让他和唐玉宣轻易消化掉这份泼天的功劳。
“不过……”李长风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感受着体内澎湃的二十九境玄气,以及怀中那几枚温热的五行之心,“如今的我,已非吴下阿蒙。这京城的水再深,也该由我来搅动一番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无敌杀伐请大家收藏:(m.zjsw.org)无敌杀伐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