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五年三月,河北洺水前线战局在秦王李世民的运筹下已悄然逆转。唐军不仅成功收复洺水城,更以坚壁清野之策疲敝敌军,致使刘黑闼麾下老将高雅贤于醉中伏击殒命,其骁将王小胡虽生擒潘毛雪耻,却难挽颓势。
因唐将程名振率奇兵焚毁刘黑闼由数州筹集的粮草,这至关致命的一击致使汉东军根基动摇,胜败之局已显。然而,就在河北战事渐趋明朗之际,大唐帝国内部却因私怨滋生变乱,北方强邻突厥亦再度陈兵边塞,新的危机正从沙场之外悄然逼近。
三月中的谭州(今山东章丘)正值春荒,城郊的麦苗在料峭寒风中瑟瑟发抖。
唐宋州总管盛彦师联合齐州总管王薄部为攻打须昌,持兵部文书至谭州征粮。谭州刺史李义满得报后,在府衙内焦躁地踱步。
"又是王薄!"他狠狠拍案,案上茶盏应声而碎。原来去年王薄在齐州任上,曾当众羞辱过李义满的胞弟。
"刺史三思啊!"长史低声劝谏,"盛总管持朝廷敕令,若拒不发粮..."
李义满冷笑:"就说仓廪空虚,让盛总管另寻他处。"
说罢便拂袖而去,紧闭的仓门在暮色中显得格外森严。
须昌城破,盛彦师立即下令拘捕李义满。在齐州大牢里,李义满隔着栅栏怒斥:"王薄小人得志,尔等助纣为虐!"
狱卒见他日夜面壁长叹,只得在送饭时轻声道:"朝廷已下诏释君,使者不日即到。"
岂料三月十五深夜,李义满竟在狱中呕血而亡。消息传到正在返程途中的王薄耳中,这位刚立战功的总管不以为意:"区区刺史,死不足惜。"
翌日黄昏,王薄一行途经谭州。李义满的侄子李武意早就在驿馆设下埋伏。当王薄醉醺醺地推开房门时,暗处突然闪出数名刀斧手。
"王薄!可还记得我叔父?"李武意持剑而立,眼中燃着复仇的火焰。
王薄酒意顿醒,伸手欲拔佩剑,却为时已晚。寒光闪过,这位刚刚建功的总管倒在了血泊中。
消息传至长安时,太极殿的晨议正进行到一半。当黄门侍郎诵读完谭州血案的奏报,大唐开国皇帝李渊脸色骤变。
"盛彦师该当何罪?"皇帝的声音在殿柱间回荡。
刑部尚书李瑗率先出列:"按《武德律》,激变地方致刺史死,当斩。"
"然盛彦师持敕令征粮,罪不至此。"门下侍中陈叔达沉吟道,"不如削爵流放。"
"不可!"兵部尚书屈突通疾步上前,"如今河北战事正酣,若纵容将领擅拘刺史,各地豪强必生异心。"
就在众臣争论时,一封密报由中书令封德彝呈上御案:"陛下,谭州军民为李义满戴孝者逾千,齐州军中也有人为王薄设祭。"
李渊瞳孔骤缩,立即召来大理卿崔善为:"若依律法,此事当如何了结?"
崔善为躬身道:"盛彦师有三罪:未奏请而拘刺史,一也;致刺史庾死狱中,二也;激变地方致总管遇害,三也。按律当诛。"
"陛下!"河间王李孝恭突然出声,"盛彦师随秦王平定洛阳有功..."
"正是因他居功自傲!"封德彝厉声打断,"去年在宋州,他就曾擅杀归降的窦建德旧部。此风不可长!"
此话一出,殿内顿时寂静。李渊望向一直沉默的尚书左仆射萧瑀,只见这位老臣缓缓抬头:"老臣记得,去岁陛下曾下诏'文武相协,共安黎庶'。今若轻纵,恐伤国本。"
黄昏时分,写有“将盛彦师即刻缉拿入狱”的诏书自承天门发出,前往宋州的刑部侍郎发现,诏书末尾特别添了一句"以正纲纪",那竟是皇帝亲笔所书。
当盛彦师在宋州接旨时,这位戎马半生的将领突然大笑:"不想我盛彦师为大唐征战四方,最后竟成了'纲纪'的祭品!"
临行前,他望着北方的天空,那里正有烽烟升起,"只盼秦王早日平定河北..."
这场因粮草引发的连环惨案,很快就在朝野掀起波澜。而远在洺水前线的李世民得知此事后,不禁对身旁的房玄龄感叹:"内不安则外不固,此役之后,当整肃吏治才是。"
房玄龄亦叹息:"盛彦师之死,实因朝廷不能再容忍将帅干涉地方政务。陛下此举,是要给天下刺史一个交代啊。"
此时谁也不会想到,这场看似寻常的地方纠纷,竟会成为日后更大风波的前奏。
就在盛彦师血染刑场的消息传开之际,长安城的承天门外正行进着一支特殊的队伍。
前一日,太极殿内,李渊对着西北舆图沉吟良久,终于对侍立的萧瑀开口:"传朕旨意,取内府金帛三百车,遣使赴突厥王庭。"他指尖重重落在图上标注的阴山位置,"告诉颡利,若能归还我朝使臣,朕愿以公主和亲。"
三月中的草原依然寒风刺骨,当大唐使团带着满载珍宝的马车抵达突厥王庭时,突厥首领颡利可汗正在金帐内把玩着从中原缴获的玉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唐凌烟志》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爪机书屋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爪机书屋!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m.zjsw.org)大唐凌烟志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