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查组第一天就火力全开,郑卫国带着一帮人,拿着图纸、仪器,挨个老旧小区“扫雷”。
结果不出所料,当年的“临时替代”方案,简直就是埋雷行动。
什么电缆型号不对、绝缘层偷工减料、甚至还有直接拿废电线凑数的,一查一个准,触目惊心!
收工的时候,夕阳西下,周卫国佝偻着腰,默默地从证物袋里掏出那截烧焦的电线。
他用颤抖的手,在标签上写下几个字:“责任人:周卫国。处理方式:终身追责。”写完,他抬头看了看天,仿佛要把这几个字刻进心里。
夜幕降临,城市霓虹闪烁。
“地底人”微信群里,一条语音消息打破了沉寂:“兄弟们……”周卫国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决绝,“活儿还没干完…”
这时,办公室的灯光映照在吴志强的脸上,他眉头紧锁,喃喃自语:“凭记忆追责?这…缺乏法律依据啊。”
吴志强捏着那份《老旧隐患专项排查组》的报告,内心五味杂陈。
他承认,排查结果触目惊心,也佩服郑卫东和周卫国这帮技术人员的专业和责任心。
但他骨子里还是觉得,“凭记忆追责”,这事儿太随意了,缺乏法律依据,容易造成新的问题。
“吴处,喝茶。”小秘书端来一杯热气腾腾的龙井,小心翼翼地放在他桌上。
吴志强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眉头皱得更紧了。
他放下茶杯,叹了口气:“小李啊,你说,这事儿……是不是有点……太感性了?”
小李是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对这些弯弯绕绕不太懂,只是笑着说:“我觉得挺好的呀,说明领导重视民生嘛。”
吴志强摆摆手,没再说什么。
他知道,跟年轻人说这些,他们理解不了。
第二天,规委内部会议。
于佳佳没有和吴志强争辩,她只是示意秦峰播放一段五分钟的短片。
屏幕亮起,老旧的画面带着时间的颗粒感,一下子把在场的人拉回到了那个充满理想主义又略显粗糙的年代。
短片的名字叫做《电线备忘录》。
周卫国略显佝偻的身影出现在镜头里,他穿着洗得发白的工装,戴着老花镜,对着镜头缓缓讲述着当年的故事。
他的声音沙哑而平静,没有过多的渲染,却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
“那时候条件苦啊,材料经常短缺,很多时候只能用替代品。我们也知道不安全,就写在备忘录上,想着以后有机会再换。可是……可是这一等,就是几十年……”
镜头切换,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张张手写的维修票据,还有一些老街坊邻居的采访片段,拼凑出一个个被时间掩盖的真相。
“我记得那时候,老周每天晚上都要去巡线,拿着个听音锤,一下一下地敲,听有没有漏电的声音……”一位老街坊回忆道。
“老周是个好人啊,他把我们这些老百姓的安危,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另一位老太太抹着眼泪说。
短片的最后,镜头定格在周卫国颤抖的手上,他一笔一划地在标签上写下“责任人:周卫国”几个字。
他的手在颤抖,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愧疚和自责。
画外音响起,于佳佳的声音平静而坚定:“如果我们不认错,下一代怎么学会负责?”
全场寂静。
没有人说话,只有屏幕上闪烁的光芒,映照着一张张若有所思的脸庞。
吴志强默默地摘下眼镜,用手帕擦了擦。
他感觉自己的眼眶有些湿润。
他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也是一个老建筑工人,当年为了赶工期,也曾做过一些“临时替代”的方案。
他突然意识到,这不仅仅是追责的问题,更是一种传承,一种对责任的担当。
于佳佳趁热打铁,推出了“修补公约”草案。
她提议在所有市政工程合同中增设“人文责任条款”:施工方须承诺查阅并回应项目区域内过往非正式记录(如居民反馈、工人日志、巡检口述),并在竣工文件中专项说明处理情况。
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敬畏。
于佳佳将首份“修补公约”样本送至吴志强办公室,封面上印着一行娟秀的小字:“有些窟窿,眼睛看不见,心要记得补。”
吴志强看着那行字,愣住了。
他拿起笔,在草案上认真地批阅起来。
与此同时,赵小满主动申请加入新建保障房项目的质量监督小组。
他穿着崭新的工装,戴着安全帽,站在工地上,显得格外精神。
他提出了一个听起来有些疯狂的建议:在每栋楼的地下室,设置“声音留样桩”。
“咱们预埋一段带编号的金属管,定期录制运维人员巡检时的敲击声、脚步声、对话片段,形成可追溯的‘生命声纹’。”赵小满兴奋地向工友们解释着他的想法。
工友们一开始觉得他脑子瓦特了,但听了他的解释,也觉得挺有道理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港片:制霸港岛,从自立门户开始请大家收藏:(m.zjsw.org)港片:制霸港岛,从自立门户开始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