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梅雨,总带着一股子缠绵不绝的湿意,像是上天打翻了砚台,把青瓦白墙、绿柳碧波都晕染成了水墨长卷。乌篷船劈开浑浊的水面,激起细碎的涟漪,竹帘被细密的雨丝打湿,晕开一片片深褐的水痕。刘弘基站在船头,身披一件浆洗得有些发白的棕麻蓑衣,蓑衣的纤维间还残留着前几日山路的泥土气息。他年近六旬,鬓角早已染霜,眼角的皱纹如同刀刻一般深邃,那是沙场风霜与朝堂沉浮留下的印记。此刻,这位开唐老将没有披挂耀眼的明光铠,只在蓑衣下衬了件素色绢袍,腰间悬着一柄锈迹斑斑的横刀——那是当年随太宗皇帝征战天下时的旧物,刀刃虽已不如往日锋利,却依旧承载着赫赫战功与君臣情谊。
他望着两岸连绵起伏的稻田,眉头渐渐舒展。眼前的稻田阡陌纵横,嫩绿的稻苗长势喜人,齐刷刷地探出头来,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是一片绿色的海洋。田埂上,几位农夫正披着蓑衣除草,腰间挂着的竹编水壶偶尔传来清脆的碰撞声。“去年遭了涝灾的地,如今都种上早稻了?”刘弘基的声音带着几分沙哑,却依旧沉稳有力,目光落在田埂边那些新修的排水渠上。
身旁的苏州别驾李敬之连忙躬身回话,他身着青色官袍,袖口被雨水打湿,贴在小臂上,显得有些狼狈,却依旧保持着恭敬的姿态:“回刘将军的话,托陛下和皇后娘娘的福,去年汛期过后,段志玄将军便派了三百名军中工匠南下,协助咱们疏浚河道、加固堤坝。那些工匠皆是百战之余,修堤筑坝的手艺精湛,短短三个月便完成了太湖周边三条主干渠的修缮,还新挖了十二条支渠,如今即便是再遇梅雨,也能快速排水,不至于淹了农田。”
李敬之顿了顿,又指着稻田继续说道:“皇后娘娘更是体恤民情,特意让人从岭南送来新培育的耐涝稻种,还派了农官亲自到田间指导耕种。您看这稻苗,根系粗壮,叶片肥厚,比往年的老品种耐旱耐涝得多。按农官的说法,这般长势,今年秋收每亩至少能增产三成,百姓们都说,这是陛下和娘娘带来的祥瑞呢。”
刘弘基缓缓点头,目光掠过田埂上农夫们脸上的笑容,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想当年隋末乱世,江南百姓流离失所,田园荒芜,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如今不过十余载,在太宗皇帝的励精图治与皇后娘娘的贤德辅佐下,竟能重现这般五谷丰登、民安乐业的景象,实在来之不易。他转过身,迈步辅佐船舱。船舱内陈设简朴,一张方桌,两把木椅,桌上铺着一张油纸,摆放着几册厚厚的账册,还有一盏昏黄的油灯,灯芯跳动着微弱的光,驱散了些许湿冷。
刘弘基坐下,拿起一册账册细细翻看。这账册并非寻常的赋税账本,除了详细记录着苏州各州府的赋税额度、粮仓储量、户籍变动之外,还多了许多看似琐碎的条目——百姓的婚丧嫁娶、新生儿数量、私塾入学人数,甚至还有市集上各类商品的价格波动。这些都是他特意吩咐地方官补充记录的。“百姓日子过得踏实,才会安心成家立业,才会多生孩子。”刘弘基一边翻看,一边喃喃自语,手指在“新生儿数量”那一页轻轻敲击着,“人丁兴旺,田地才能有人耕种,赋税才能有来源,江山社稷才能稳固。这道理,陛下当年在太原起兵时便说过,如今总算是一步步实现了。”
账册上的字迹工整清秀,每一笔都记录得详实准确。刘弘基看到苏州城去年的新生儿数量比前年增加了近两百人,私塾入学的孩童也多了三十余人,心中更是欣慰。他又翻到赋税一页,见苏州今年的夏税已足额缴纳,且比去年多了一成,却并未收到百姓抱怨赋税繁重的奏报,便知这是百姓富足之后的自然增长,而非官府强征暴敛所致。
船行数日,终于抵达苏州城。乌篷船停靠在城外的码头时,已是辰时过半。李敬之早已派人提前通报了苏州府衙,府尹带着一众官员在码头等候,想要设宴为刘弘基接风洗尘。谁知刘弘基下了船,只对府尹等人略一点头,便说道:“不必铺张,本将此番前来,是为巡查民生,并非来享受的。府衙的宴席就免了,先带本将去市集走走。”
府尹等人不敢违抗,只得收起早已备好的礼盒,簇拥着刘弘基往苏州城内走去。苏州城自古便是富庶之地,即便在梅雨时节,市集上依旧人声鼎沸,热闹非凡。青石板铺就的街道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绸缎庄、茶叶铺、酒肆、粮店一应俱全,幌子在雨中轻轻晃动,透着浓浓的烟火气息。
刘弘基放缓脚步,沿着街道缓缓前行,目光仔细观察着两旁的店铺和过往的行人。他看到路边的小吃摊前,几位孩童正围着摊主买桂花糕,脸上洋溢着天真烂漫的笑容;看到粮店的柜台前,一位老妇人买了两斗米,付钱时动作从容,并无窘迫之色;看到药铺门口,郎中正在为一位农夫诊脉,语气温和,耐心细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苏定方演义请大家收藏:(m.zjsw.org)苏定方演义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