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早忘了那个多年前曾偷偷找到他,说要带他偷“2140年经济数据”、靠内幕交易赚大钱的罗默。办公桌上,那本《2050年普惠金融案例集》被翻得卷了边,扉页上他用荧光笔圈住的一句话,成了他一生的信条:“金融的温度,藏在给小商户的每一笔贷款里。”
罗科:2120·科技为民,让AI多份人情味
2120年的火球区科技省,科技是少数人的特权。黑石科技垄断了所有高端AI核心技术,普通创业者想做科技产品,要么花天价买授权,要么只能做些边缘配件。罗科的“科智工作室”就困在这样的绝境里。
工作室租在废弃工厂的二楼,三百平米的空间里,堆满了各种机械零件、报废的AI半成品,墙角的3D打印机还在嗡嗡作响,打印着一个残缺的机械手臂。罗科坐在一堆零件中间,手里拿着一张泛黄的草稿纸,上面画着他构想的“家庭服务AI”草图——能帮老人做家务、能陪孩子学习,可没有核心算法,这张草图永远只是空想。
他已经三个月没发工资了,两个合伙人昨天刚走,临走时拍着他的肩膀说:“罗科,别死磕了,要么去黑石打工,要么转行,不然迟早把自己拖垮。”罗科看着空荡荡的工作室,心里像压了一块石头,他不甘心——科技不该只服务于有钱人,普通人也该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
那天下午,他去科技档案馆查资料,想看看有没有公开的基础算法。档案馆里人不多,昏黄的灯光照在一排排金属书架上,上面摆满了老式数据卡和纸质书籍。一个戴着“科技史研究员”徽章的年轻人走到他身边,手里拿着一本封面磨损的笔记本:“你是科智工作室的罗科吧?我叫林野,猜你可能需要这个。”
罗科接过笔记本,封面上写着《1995年科技研发笔记》,作者是“陈敬之”——他曾在历史课上听过这个名字,是M27星球早期研发“民生机器人”的老工程师,一生都在做普通人用得起的科技产品。
笔记本里画满了密密麻麻的草图和公式:有身高一米二、能帮老人拿药喂饭的“陪护机器人”,有能模仿教师语气、教孩子写作业的“启蒙AI”,还有能自动识别蔬菜新鲜度的“智能菜篮”。最打动罗科的是最后一页,老工程师用钢笔写的话,字迹有些潦草,却力透纸背:“科技不是用来垄断的,不是用来抬高价格的,是用来让普通人的日子变好的——能帮老人省点力,能让孩子多学点东西,就是科技最好的样子。”
“老工程师当年没什么资源,就靠这些基础原理,做出了第一款量产的陪护机器人,虽然功能简单,却帮了很多独居老人。”林野坐在他身边,翻开笔记本的中间页,“你看,这里有基础AI的核心逻辑,我们‘科技史研究中心’刚整理出2025年的基础AI开源代码,完全免费,你可以根据民生需求调整功能,不用受黑石科技的限制。”
罗科抱着笔记本,像抱着救命稻草。他回到工作室,把自己关了三个月,饿了就吃速食营养剂,困了就趴在桌上眯一会儿。遇到技术难题,就翻老工程师的笔记,或者联系林野请教。有一次,陪护机器人的语音识别系统总出错,他反复调试了七天七夜,最后参考笔记里“贴近日常用语”的思路,修改了识别算法,终于能精准识别老人的方言指令。
三个月后,第一台“小护”陪护机器人诞生了。身高一米二,通体是温暖的米白色,头部有一块圆形的显示屏,能做出微笑、担忧等简单表情,手臂的关节灵活,能轻松拿起药瓶和水杯,还内置了十万条日常对话,能陪老人聊天解闷。
罗科把“小护”送到社区的独居老人王奶奶家试用。王奶奶今年78岁,儿子在外地工作,一年才回来一次,平时没人照顾,连降压药都经常忘了吃。“小护”第一天上门,就准时提醒王奶奶吃药,还帮她把晒在阳台的衣服收了进来。王奶奶摸着机器人的头,眼眶发红:“这孩子,比我那忙得不着家的儿子还贴心。”
半个月后,王奶奶的儿子特意回来,看到母亲精神矍铄,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当场就订了五台“小护”,送给身边有独居老人的朋友。消息传开,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罗科赶紧租了更大的厂房,招聘员工,扩大生产。
2145年,“小护”机器人已经走进了M27星球的十万个家庭,不仅有陪护款,还衍生出了“小教”启蒙AI、“小助”家政AI等系列产品。罗科的“科智民生AI公司”成了火球区的“民生标杆”,公司门口立着陈敬之老工程师的雕像,底座上刻着那句名言。他的办公室书架上,始终放着那本1995年的研发笔记,笔记里夹着一张老照片——是他和王奶奶、“小护”的合影。
他早就想不起,多年前曾有个神秘人找到他,说要带他潜入2140年的科技研发中心,偷取黑石科技的AI核心技术,让他一夜暴富。现在的他,更愿意花三个月时间,调试一款能让老人更方便的机器人,更愿意听用户说一句“这个AI真贴心”——这比赚多少钱都让他满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时空守护者及永生人请大家收藏:(m.zjsw.org)时空守护者及永生人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