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龙越洋:他乡的非遗展
第一章 越洋的邀约:温如霜的指尖刚触碰到博物馆展厅里那只竹编蜻蜓的翅膀,办公平板便传来一阵急促的提示音。屏幕亮起,跳出一条来自海外的邮件提醒,发件人一栏写着“美国旧金山华夏中文学校 陈怀安”。
她走到展厅角落的休息区坐下,指尖划过屏幕点开邮件。陈怀安的文字带着一种克制的恳切,字里行间满是对海外华裔子女文化传承的忧虑——学校里的孩子能说流利中文,却大多认不出剪纸里的“喜”字纹样,分不清竹编与藤编的区别。“温馆长,我关注‘非遗传承博物馆’线上展已有半年,看着那些手艺从屏幕里活过来,忽然生出一个冒昧的念头:能否在我校办一个‘分展’?让孩子们近距离触摸家乡的手艺。”
邮件末尾附着几张照片:教室后墙贴着褪色的“二十四节气”海报,一群黄皮肤的孩子围在课桌前,对着一张模糊的竹编福字照片好奇张望。温如霜的指尖在照片上停留许久,忽然想起上个月收到的一封海外留言,署名“安安”的孩子问:“非遗是只有中国的小朋友才能学的吗?”
她立刻拨通了团队会议的视频电话。屏幕里相继出现林舟、风痕和陈默的脸,背景分别是竹编工坊、技术工作室和非遗体验区。温如霜念完邮件内容,林舟率先开口:“办分展可行,但实物运输成本高,还容易损坏,不如做数字展板——把咱们的教学视频、手艺人访谈,再加上海外孩子的作品整合进去。”
“技术上没问题。”风痕推了推眼镜,指尖在键盘上快速敲击,“虚拟糖龙的‘远程投影’功能可以升级,通过海外服务器同步信号,能让数字展板像实物一样悬浮在展厅里,还能支持触摸互动。”
陈默补充道:“我可以整理一套简化版的手艺讲解词,适合海外孩子理解。对了,还能让陈校长发动学生提前尝试简单的非遗手作,把他们的作品也放进展板,这样孩子们会更有代入感。”
三天后,温如霜给陈怀安回了邮件,附上详细的分展方案。邮件发出的当晚,陈怀安的越洋电话便打了过来,声音里难掩激动:“温馆长,太感谢了!我这就组织学生准备作品,学校礼堂随时待命。”
接下来的一个月,博物馆团队陷入忙碌。风痕带领技术组升级虚拟糖龙的投影系统,反复测试跨洋信号稳定性;林舟录制了“竹编福字入门”“剪纸生肖基础”等教学视频,特意放慢语速,加入英文字幕;陈默则和陈怀安保持每周三次的沟通,指导学校老师带领孩子制作手作。
某天深夜,温如霜收到陈怀安发来的一段视频:镜头里,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正坐在课桌前,笨拙地摆弄着彩色吸管——那是林舟建议的竹编替代品。女孩的手指被吸管边缘磨得发红,却固执地不肯放下,嘴里念叨着:“爷爷说福字要编得紧实才吉利。”
陈怀安在视频下留言:“这是安安,三年级学生,父母是第一代移民,爷爷是老华侨。她为了编这个福字,已经练了两个星期。”
温如霜点开视频,看着安安专注的侧脸,忽然觉得这场跨洋的分展,早已超越“展览”本身——它更像一座桥,一端连着故土的手艺根脉,一端系着海外游子的文化乡愁。
第二章 跨越山海的筹备
旧金山的清晨,陈怀安站在华夏中文学校的礼堂里,看着工人调试灯光。礼堂两侧的窗户挂着红色绸布,正前方的舞台被改造成临时展区,地面铺着浅棕色的地毯,像一片等待播种的土地。
“陈校长,温馆长团队发来消息,数字展板的最终版本已上传至服务器,明天上午九点可准时启动投影。”助理拿着平板匆匆走来。
陈怀安接过平板,屏幕上是温如霜发来的展板预览:首页是虚拟糖龙的动态形象,龙身缠绕着竹编纹样与剪纸花纹,下方排列着“手艺起源”“大师工坊”“少年传承”三个板块。最让他动容的是“少年传承”板块里,安安的彩色吸管福字被放在显眼位置,旁边附着她的手写笔记:“福字有四个笔画,编的时候要像搭积木一样,一根压一根。”
与此同时,国内的非遗传承博物馆里,温如霜正和团队做最后的检查。风痕的眼睛熬得通红,指着屏幕上的信号波动曲线说:“旧金山那边的网络环境比预期复杂,我加了三层信号缓冲,确保投影不会卡顿。”
林舟手里拿着一个竹编福字样品,对着镜头反复核对视频里的步骤:“海外孩子用的吸管和竹篾质地不同,我在讲解视频里补了三个注意事项,避免他们编的时候散架。”
陈默则在整理老华侨的联络名单。陈怀安此前告知,不少定居旧金山的老华侨得知要办非遗分展,纷纷表示想来参观,其中有几位还是早年从浙江、四川移民来的手艺人。“我给每位老华侨准备了一份手艺纪念册,里面有国内手艺人的签名和寄语。”陈默将纪念册样本递给温如霜,封面上印着虚拟糖龙与金门大桥的剪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m.zjsw.org)逸霄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