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云岭大药房的事情彻底托付给陈爽,刘清明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驻京办的能量,他有所耳闻。
有陈爽这位长袖善舞的主任亲自出马,后续的选址、招聘、办证,想必会顺利许多。
这比让陶丽梅和陈满仓两个对京城一无所知的老实人去瞎闯,要强上一万倍。
车子驶离清江大厦,刘清明将陶丽梅二人送回招待所,又仔细叮嘱了几句,让他们安心等待,一切听从陈爽的安排。
看着两人既激动又忐忑地走进招待所大门,刘清明才发动汽车,朝着家的方向驶去。
京城的疫情依然没有看到拐点。
街上的车辆和行人都很稀少,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肃穆的气氛。
他和苏清璇,一个在全国防指,一个在新闻一线,每天都奔波在各自的战场上,聚少离多。
回到家,往往都已是深夜。
两人能做的,就是给对方一个温暖的拥抱,然后沉沉睡去。
新的一周,很快到来。
按照组织部的通知,刘清明要去他新的工作单位报到。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这个由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国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国家经贸委等机构合并而成的庞然大物,刚刚在西城区计委原来的办公大院挂上了崭新的牌子。
刘清明驱车来到这片熟悉的区域。
门口的警卫换了新面孔,查验证件的流程却更加严格。
还附带上了体温检查等卫生防疫措施。
他停好车,走进这座充满了五十年代苏式风格的建筑群。
红砖墙体,高大厚重,无声地诉说着这个国家计划时代的辉煌与历史。
空气中,似乎都飘着一股权力的味道。
刘清明拿着组织部的介绍信,轻车熟路地找到了人事司的办公室。
推开门,里面是一派忙碌的景象。
几名工作人员正在整理堆积如山的档案,电话铃声此起彼伏。
“你好,我来报到。”刘清明走到一个办公桌前。
工作人员头也不抬。“介绍信。”
刘清明递了过去。
对方接过来,看了一眼,然后抬起头,似乎是确认一下来人和介绍信上的人是否一致。
也就在这时,办公室的另一头,一个正在抱着文件的男子,也恰好抬头看了过来。
两人的视线在空中交汇。
刘清明认出了他。
丁奇。
当初在体改办综合司,一起战斗过的同事。
丁奇显然也认出了刘清明,脸上闪过一丝欣喜。
他指指自己,用口型给他打了个招呼。
意思是下班后电话联系。
刘清明点点头示意自己收到了,然后收回视线。
人生的际遇就是如此。
当初的同事,如今却分到了不同的部门。
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
有什么可感叹的呢。
“刘清明同志是吧?手续我们收到了,你稍等一下,我们马上为你办理入职。”工作人员的态度客气了不少。
显然,介绍信上的职务,让他明白了眼前这个年轻人的分量。
等待的时间不长。
大约半小时后,一张崭新的,带着红色封皮的工作证,递到了刘清明面前。
他打开看了一眼。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发展司,机械装备处,副处长,刘清明。”
下面还贴着他的一寸免冠照片。
从今天起,他正式成为了这个国家最核心经济部门的一员。
“刘处,您的办公室在三号楼二层。”工作人员指引道。
“谢谢。”
刘清明收好工作证,离开了人事司。
产业司所在的办公楼离着并不远,同样是一栋老旧的红砖楼,一共五层,连电梯都没有。
楼道里光线有些昏暗,踩在水磨石的地面上,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在空旷的空间里回响。
他刚刚走到二楼的楼梯口,就看到走廊里站着好几个人。
这些人穿着打扮都十分得体,一看就是干部模样。他们或站或坐,脸上都带着一种焦急而又耐心的神情,时不时地朝着走廊深处张望。
刘清明注意到,尽管疫情如此严重,春节也才刚刚过去,但已经有外省的领导干部,不远千里地赶来京城,在这里“上门蹲守”了。
这就是发改委的能量。
一个项目的审批,关系着一个地区未来几年的发展,关系着无数人的饭碗,也关系着主政官员的政绩。
没人敢怠慢。
刘清明从他们身边走过,正准备寻找机械处的牌子。
一个看上去五十多岁,风尘仆仆的男人,忽然站了起来,快步走到他面前。
或许是看刘清明太过年轻,以为他只是个普通的工作人员。
男人脸上挤出热情的笑容,拉着他问道:“小同志,你好,打扰一下。”
“请问,刘处什么时候能回来?”
刘清明愣住了。
刘处?
他反应了好一会儿,才意识到,对方口中的“刘处”,可能就是自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生千禧年:官场之路从片警开始请大家收藏:(m.zjsw.org)重生千禧年:官场之路从片警开始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