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邦引着路,脚步在计委大楼光洁的水磨石地面上发出清晰却不过分响亮的回响。
张建军提着那只半旧的藤条箱,沉默地跟在周秉昆侧后方半步,目光锐利地扫视着走廊两侧紧闭的深色木门和墙上悬挂的巨幅“语录”。
走出计委会议大楼,在门口廊尽头转弯,一辆擦拭得锃亮的黑色奔驰100轿车已在等候,车旁肃立着三个人。
司机是个四十岁出头的中年汉子,国字脸,身板厚实,穿着蓝色工装,站得笔直,眼神沉稳。
见到他们过来,立刻拉开后车门,动作干脆利落,带着一种职业的精准。
“首长好!我是您的司机,赵德柱。”声音不高,带着点东北口音,透着股实在劲儿。
周秉昆点点头:“赵师傅,辛苦你了。”
“应该的!”赵德柱回答得干脆,能成为司局领导的专车司机,也算是前进一大步,肯定得用心服务好领导。
车旁站着的两名年轻战士,二十出头模样,身姿挺拔如青松,穿着合体的65式军装(草绿色),腰扎武装带,斜挎着深绿色帆布枪套,里面显然是54式手枪。
两人面容刚毅,眼神锐利,透着军人特有的警觉和干练。
“报告首长!”左侧稍高的战士上前一步,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声音洪亮,“警卫员王铁柱,向您报到!”他肩宽背厚,眉骨略高,眼神像鹰。
右侧战士紧随其后,同样标准的军礼,声音同样有力但略沉稳些:“警卫员李卫国,向您报到!”他身形匀称,鼻梁挺直,嘴唇抿成一条坚毅的线。
周秉昆看着眼前这两位年轻却肩负重任的战士,神色郑重:“王铁柱同志,李卫国同志,辛苦你们了。我的安全,就拜托二位了。”
他伸出手,分别和两人有力地握了握。两人的手掌都粗糙有力,带着常年训练的茧子。
“请首长放心!保证完成任务!”两人异口同声,声音在空旷的停车区回荡。
这时,周秉昆注意到张建军和王铁柱的眼神飞快地碰了一下,王铁柱的嘴角似乎极其短暂地向上牵动了一下,随即又恢复了肃然。
“好,刘部长,我们先去看看办公室。应该不远吧,我们走着过去,一路还能看看环境”周秉昆说道。
“不远,就几百米”刘振邦伸手一指,不远处一楼五屋的办公楼,“也就几分钟的路程。”
周秉昆又吩咐了司机,将车开到办公楼下,然后跟着刘振邦往办公室方向走去,秘书张建军,和两名警卫随后跟上。
走进3号办公楼,引得许多干事驻足观察,甚至有些和刘振邦打招呼,他们十分好奇,能让计委办公厅后勤部长引路的年轻人是谁。
大家心里有猜测,但都不敢冒然上来攀谈,周秉昆身边还有秘书和警卫,可不是交流的时机。
推开3号楼二层东头那扇厚重的木门,一股新刷清漆和油墨纸张混合的气味扑面而来。
两名警卫守在办公室门口,周秉昆随着刘振邦进了办公室。二十五平方的空间,在机关里已算敞亮。
向阳的大窗透进上午充足的阳光,照亮了室内:一张宽大的深褐色实木办公桌,桌面光可鉴人;一把包裹着深绿色灯芯绒的厚重转椅;靠墙是两排顶天立地的深色木制文件柜,柜门上镶嵌着黄铜号码锁;
角落里还有一个敦实的绿色铁皮保险柜。最显眼的是桌上并排放着的两部电话——一部是常见的黑色拨盘式,另一部则是通体暗红,听筒沉重,这是直通上级的保密专线。
“周司长,您看还缺什么?随时跟我说。”刘振邦脸上堆着殷勤的笑,手指划过光洁的桌面,
“文件柜和保险柜钥匙,建军同志那里有一套。隔壁就是机要室和咱们政策司的资料库,建军同志也熟悉了门禁。”
周秉昆走到窗前,楼下是计委大院的内部道路,偶尔有穿着深蓝或灰色中山装的干部步履匆匆地走过,远处可见持枪哨兵挺立的身影。
视野开阔,却也像置身于一个巨大而精密的机器内部。他点点头:“很好,刘部长费心了。不缺什么,很齐全。”
专家楼离办公楼也不远,是几栋五十年代建的苏式红砖楼房,带着一种朴拙的厚重感。三号楼二单元三层东户。
刘振邦又引着周秉昆来到后面的专家楼三号楼二单元三层东户。
房门是虚掩的,门开后,一股混合着新家具木料和淡淡消毒水味道的气息。
三居室的格局:一间向阳的主卧,一间略小的次卧,一间书房兼会客室。
地面是刷了红漆的木质地板,墙壁雪白。
家具正如刘振邦所言:结实的铁架双人床、五斗橱、大衣柜、写字台、一套木制沙发配着玻璃面的茶几、两把靠背木椅。
角落里,一台崭新的沪产“春雷”牌收音机蒙着雪白的纱罩。厨房里砌着水泥灶台,里面锅碗瓢盆一应俱全;
卫生间有白瓷蹲便器和洗脸池,墙上挂着崭新的搪瓷脸盆架,盆里放着未拆封的香皂和毛巾。厨房外廊道里,整齐地码放着蜂窝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人世间之周秉昆的善良永不妥协请大家收藏:(m.zjsw.org)人世间之周秉昆的善良永不妥协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