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条款的出台,源于此前引发争议的“信息茧房藤蔓”事件。一种名为“精准推送”的智能藤蔓在体系中快速蔓延,它会根据用户的过往选择,只推送其感兴趣的内容,导致许多用户被禁锢在封闭的信息空间里,对其他可能性视而不见。这种隐性的“修剪”行为,虽未直接清除可能性,却阻碍了其传播与发展。反修剪宪章修订后,议会成立了“可能性监督委员会”,对所有智能系统进行审查,强制“信息茧房藤蔓”进行改造,使其在推送内容时必须加入30%的陌生可能性,确保了信息流动的多元性。
变异保护法与反修剪宪章相辅相成,共同守护着可能性共和国的多样性根基。这部法律被铭刻在多元园艺体系边缘的“变异庇护所”入口处,庇护所是一片被能量屏障笼罩的区域,这里的气候、土壤、光照都经过特殊调节,为非常规可能性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法律明确规定:“所有在多元园艺体系中自然产生或人工培育的变异可能性,无论其形态、属性是否符合主流认知,均享有平等的生存权与发展权,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体对其进行歧视、伤害或销毁。”
在可能性共和国,变异被视为进化的源动力。就像自然界中基因突变造就了新的物种,体系中的变异也催生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有些变异看似怪异,却蕴含着巨大的潜力:曾有一株“常规小麦”发生变异,长出了能发光的麦穗,起初被视为无用的异类,在变异保护法的庇护下,经过培育,这种“发光小麦”不仅能提供粮食,还能在夜间照明,成为了偏远地区的重要资源;还有一种“沉默百合”,变异后能发出治愈伤痛的声波,如今已成为共和国的“医疗先锋”,拯救了无数生命体。
为了落实变异保护法,共和国设立了“变异培育中心”,中心内配备了先进的基因观测设备和环境模拟系统。科研人员会对发现的变异可能性进行登记、分类,为其建立专属的培育档案。对于那些争议性极强的变异,比如可能引发生态平衡波动的“快速繁殖藻类”,中心会采用“隔离培育”的方式,在封闭的环境中观察其生长特性,评估其风险与价值,再决定是否将其引入多元园艺体系的主流区域。
同时,法律还规定,任何发现新变异可能性的个体,都可以向培育中心申请“变异保护认证”,认证通过后,该个体将获得一定的资源支持,用于对变异可能性的持续观察与培育。这一规定极大地调动了人们探索变异的积极性,每年都有上百种新的变异可能性通过认证,为多元园艺体系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叙事档案馆曾是可能性共和国保存历史记忆的核心机构,坐落于多元园艺体系的东北部,建筑外观如同一座巨大的书架,由千年古木搭建而成,书架上陈列着无数记载着过往故事的“叙事卷轴”。这些卷轴由特殊的植物纤维制成,上面的文字用生物墨水书写,能随时间的推移自动补充细节,记录着共和国从诞生到发展的每一个重要瞬间、每一种可能性的兴衰历程。
然而,在一次“记忆风暴”中,档案馆遭遇了严重破坏。这场风暴由极端保守势力引发,他们试图销毁记载着多元理念的叙事卷轴,让人们遗忘共和国的初心。虽然风暴最终被平息,但大部分卷轴已残缺不全,无法再完整呈现历史的全貌。面对这场危机,可能性议会做出了一项重大决策:将叙事档案馆转型为可能性种子库,让“记忆”从静态的记载,转变为动态的培育。
转型后的种子库摒弃了传统的建筑结构,采用了全透明的全息穹顶设计,内部没有实体的书架与卷轴,取而代之的是无数悬浮在空中的“可能性种子”。这些种子并非真正的植物种子,而是用全息技术将各种可能性的核心特质——理念、形态、进化轨迹等压缩而成的能量体,呈现出闪烁的光球形态,大小不一,颜色各异:代表科技的种子是蓝色的,散发着理性的光芒;代表艺术的种子是紫色的,流淌着浪漫的光晕;代表公益的种子是橙色的,温暖而明亮。
种子库配备了最先进的全息培育技术,访客只需戴上特制的感知眼镜,就能进入虚拟的培育空间,同时观察到不同可能性的生长轨迹。你可以看到“民主之树”从一颗微小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的全过程,见证其枝干如何在争议与共识中不断延伸;也能观察到“创新之花”如何在失败的土壤中一次次绽放,花瓣上的纹路记录着每一次尝试的痕迹。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人们对可能性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文字记载,而是有了直观而深刻的认知。
对于那些存在争议的变异可能性,种子库采用了“并行培育”的模式。工作人员会为其构建多个不同的虚拟生态环境——有的模拟资源充足的繁荣场景,有的模拟资源匮乏的极端环境,有的模拟多元包容的开放空间,有的模拟单一封闭的局限空间。在这些并行的环境中,争议性变异会展现出不同的生长状态:有的在繁荣场景中蓬勃发展却逐渐失去韧性,有的在极端环境中艰难求生却进化出强大的适应能力,有的在开放空间中与其他可能性融合共生,有的在封闭空间中变得偏执而僵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我在现代量子封神请大家收藏:(m.zjsw.org)我在现代量子封神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