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彼岸,美国苹果公司经过几个月的加班加点,终于在2006年12月初仓促地推出了他们的第一款触摸屏智能手机——iPhone1。
苹果公司将自己的iPhone1吹嘘成了跨时代的产品,革命性的产品,着实忽悠了很多并不知道华国小谷手机的消费者。
但经过一些专业电子消费媒体记者的实际体验和对比,很多记者发现,iPhone1的表现并不如宣传的那么好,甚至在很多地方还落后于华国陆氏集团的小谷2006新意智能机。
一些知道小谷手机的欧美消费者,也通过各种软硬件的对比,能发现iPhone1在很多地方都不如小谷手机。
奈何这个时代,欧美媒体有意识的屏蔽来自华国的新闻、消息,形成了一个大的信息茧房,许多欧美消费者甚至都不知道在iPhone1之前,华国就已经推出了触摸屏的智能手机。
在苹果公司和媒体的刻意引导下,许多欧美消费者甚至还以为iPhone1才是第一款大规模生产销售的触摸屏智能机。
没办法,别说现在了,即使二十年后,也有很多欧美人生活在媒体织就的信息茧房里,对华国的了解非常片面,甚至还以为华国非常落后。
当然,无论怎样,既然苹果推出了第一代iPhone,陆氏集团肯定是要买回来检测,看看双方有哪些区别的。
12月中旬,陆家贵亲临实验室,拆机检测员向陆家贵报告道:“陆主席,我们已经对iPhone1进行了详细的拆机检测。”
“硬件层面,iPhone1采用的处理器性能,与我们自研的陆芯二号相比差不多。屏幕响应灵敏度经过仪器检测,也比我们的小谷新意稍差。”
“最重要的是系统和应用生态,他们的IOS系统是封闭的,目前官方应用商店里只有寥寥十几款应用,而且功能简单,跟我们开源盘古系统下几百款各类应用完全没法比。”
陆家贵点了点头,然后拿起一台iPhone1体验了一会儿,感觉在产品的成熟度和完善度上,小谷手机确实利用先发优势,领先苹果公司一筹。
毕竟,小谷手机的生产、应用App,都受到了陆家贵这个重生者的影响,哪怕陆家贵不懂技术,在一些外观、应用层面进行一定的建议,以及进行大战略方向性的设定,加上不差钱,所以造出来的产品明显比iPhone1更好看、性能更加。
另外,iPhone1在美国的售价是499美元,换算成人民币,比小谷2006新意智能机略贵。但小谷手机功能更强大,App更多、更流畅,性价比优势非常明显。
很快,国内外一些客观的科技评测网站和杂志也发布了对比评测文章。
文章详细对比了两款手机的硬件参数、系统流畅度、应用丰富度,最终得出结论:小谷2006新意在整体体验上更胜一筹,尤其超多的开源应用生态,优势巨大。
消息传回国内,广大华国消费者与有荣焉。
“哈哈哈,还是我们陆首富厉害,手机做得比美国人还好!”
“我就说嘛,那个苹果手机听说应用都没几个,还不开源,哪里比得过咱们的小谷手机。”
“支持国货,支持小谷手机!”
然而,尽管如此,在欧美市场,两款机子的销售情况却截然不同。
哪怕有少数科技爱好者和小谷手机的用户在论坛、博客上发声,指出iPhone1并非触摸屏智能机的首创,且小谷智能手机使用体验更佳,但这些声音迅速被淹没在苹果公司强大的营销攻势和欧美主流媒体刻意的集体赞誉之中。
《华尔街日报》:“苹果iPhone重新定义手机,开启智能新时代!”
《纽约时报》:“乔布斯的又一力作,iPhone改变手机新格局!”
CNN、BBC等欧美媒体都连篇累牍地报道iPhone的“先进性”“革命性”,对其存在的瑕疵和应用的匮乏轻描淡写,对小谷手机这个“来自华国的竞争者”则要么只字不提,要么一笔带过,刻意淡化小谷手机“全球首款成熟触摸屏智能手机”的身份。
在犹太资本集团深度掌控的欧美媒体营造的“信息茧房”里,绝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接收到的信息都是:iPhone1是划时代的、是首创的、是最好的。
他们根本不知道,或者不相信,远在东方的华国,有一款名为“小谷”的手机,在触摸屏智能机方面做得更早、更好。
许多欧美消费者,要么在信息茧房的影响下,要么本身就看不上华国产品,要么想买却没有渠道,最终还是购买了iPhone1,让iPhone1的欧美市场的销量比小谷手机强了不少。
“老板,欧美市场的舆论对我们的销量很不利。”全鸿飞看着海外传回的媒体报道汇总,向陆家贵汇报,“苹果靠着信息不对称和媒体优势,抢占了大部分欧美高端用户的市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生1991:从发财证开始逆袭请大家收藏:(m.zjsw.org)重生1991:从发财证开始逆袭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