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朝之后,臣工们三五成群,低声议论着方才朝堂上那触目惊心的军报与陛下那令人费解的旨意,脸上或多或少都带着困惑与不解,步履略显沉重地踏出殿门。
就在房玄龄、魏征、王珪、李靖四人随着人流即将步出大殿之时,一名身着深青色内侍服、面容精干的中年宦官悄无声息地快步上前,拦在了四人面前,微微躬身,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他们耳中:
“房相、魏公、王公、李尚书,陛下有旨,宣四位大人御书房觐见。”
四人闻言,脚步皆是一顿,互相交换了一个了然的眼神。
陛下果然还有未尽之言,或者说,更深的谋算未曾当庭宣示。
他们立刻整理了一下因久站而略显褶皱的袍服,肃然应道:“臣等遵旨。”
没有多余的寒暄,四人便在这名内侍的引领下,转出太极殿侧面的廊道,穿过几重守卫森严的宫门,向着皇宫深处那座象征着帝国最高决策核心的御书房行去。
阳光透过廊道的雕花窗棂,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将他们的身影拉得忽长忽短,一如此刻他们心中那起伏不定、揣测着圣意的思绪。
【御书房】
御书房内,炭火早已撤去,换上了清淡宁神的熏香,几盆绿意盎然的兰草置于墙角,为这处权柄中枢增添了几分雅致与生机。
杨勇已换下那身沉重的朝会衮服,穿着一袭玄色常服,金冠未戴,只用一根简单的玉簪束发,更显得随意而专注。
他负手立于那幅巨大的山河舆图之前,目光深邃,似乎在思索着什么。
情报司统领张涯则垂手恭立在御案一侧,如同一个沉默的影子,他脸上带着连日奔波搜集情报的疲惫,但眼神依旧锐利如鹰。
听到脚步声,杨勇缓缓转过身。
房玄龄四人立刻上前,整齐地躬身行礼:“臣等参见陛下。”
“不必多礼,坐吧。”杨勇摆了摆手,声音平和,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他率先在御案后的龙椅上坐下,示意内侍为四位重臣看座。
四人谢恩后,依序坐在了早已准备好的锦墩上,目光都聚焦在皇帝身上,等待着他揭开谜底。
杨勇没有立刻说话,而是先看了一眼张涯。
张涯会意,上前一步,先是向四位重臣微微拱手,用他那特有的、不带太多感情色彩的语调,清晰而简洁地禀报道:
“四位大人,根据我方潜入长安及陇西的密探最新传回的确切消息,其一,李唐皇帝李渊,已于三日前下旨,严厉申斥太子李建成丧师辱国之罪,削其兵权,闭门思过。同时,明发诏书,任命秦王李世民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总揽对突厥、西梁联军的所有战事,关中剩余兵马,皆受其节度,可谓授以全权。”
这个消息让房玄龄等人眼中精光一闪。
李渊终于被迫做出了最正确也是最无奈的选择!
在生死存亡面前,内部的倾轧不得不暂时放下,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了这个最能打仗的儿子身上。
“其二,”张涯顿了顿,语气略微加重,“盘踞陇西的西秦霸王薛举,见关中大乱,李唐主力被牵制于长安一线,认为复仇时机已到。其麾下大将宗罗睺已率三万先锋,秘密向扶风郡方向移动,薛举本人则在金城大肆征召兵马,囤积粮草,其子薛仁杲更是频繁出现在校场,督促士卒操练,其东进之意,已昭然若揭。”
“薛举!”
兵部尚书李靖眉头一拧,沉声道,“此獠勇悍,其子薛仁杲更有万夫不当之勇。若其此时东出大散关,直扑长安背后……”
后面的话他没有说,但所有人都明白那意味着什么——李唐将陷入前所未有的绝境,面临两面夹击!
魏征和王珪也是面色凝重,互相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深深的忧虑。
薛举的异动,无疑让本就混乱不堪的关中局势,增加了巨大的变数。
杨勇这时才缓缓开口,目光扫过四人:“现在,诸位爱卿听后有何见解,都说说吧!”
房玄龄深吸一口气,拱手道:“陛下圣虑深远,臣等不及。薛举此人,野心勃勃,与李唐积怨已深,此时趁火打劫,乃是必然。若我军此时贸然介入,无论是按臣之议突袭朔方,还是直接进入关中与突厥交战,都可能面临薛举这支生力军的威胁,甚至可能促使突厥、西梁、西秦三方因利而暂时联合,局面将更加错综复杂,难以掌控。”
李靖也补充道:“陛下明鉴。李世民得授全权,以其能力,依托长安坚城和关中民心,未必不能稳住阵脚,甚至组织起有效反击。我军暂作壁上观,既可避免过早卷入混战,消耗实力,亦可待其几方拼杀至精疲力尽之时,再以雷霆之势介入,方可收取全功,并将损失降至最低。”
魏征虽然心系关中百姓,但此刻也明白了皇帝的苦衷与深意,叹息一声:“只是……苦了关中的黎民苍生啊。”
他为官多年,心中自然明了,国家的战略决策、决定必须慎之又慎,在国家利益面前,个体的苦难往往是被权衡的代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生隋太子从绝境逆袭成大隋武帝请大家收藏:(m.zjsw.org)重生隋太子从绝境逆袭成大隋武帝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