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就是老板的“紧急任务”(高风险高压力)、减肥时的“断碳食谱”(反人性易崩溃)、跟杠精的“辩论赛”(费力不讨好)。
(一)“往西南”不是躺平,是“战略性撤退”
有人说:“利西南,那我不是一直躲着困难?”
大错特错!《易经》里的“止”是“不犯傻往前冲”,不是“摆烂”。
就像你打游戏卡BOSS,别急着按“复活键”硬刚,先回城买装备、查攻略——这叫“见险而止,知矣哉”!
举个真实例子:我朋友小周创业做餐饮,第一炉蛋糕烤糊了,第二炉甜度超标,第三炉直接被顾客投诉“没法吃”。
要是硬撑着继续卖,估计半年就得关门。他倒好,跑去学了三个月烘焙,又调研了本地口味,改做低糖中式糕点,现在门店都开三家了。
这就是“不利东北(硬刚),利西南(换赛道)”——换个方向,困难可能就成了转机。
(二)“东北”的坑,古人踩过,我们也常踩
东北是艮卦,代表“险止”,犯了险还停在那儿,只会更惨。
《三国演义》里,马谡守街亭,诸葛亮让他占南山,他偏要上北山(东北方的高地)。
结果张合断了水源,蜀军渴得拿马尿解渴,最后惨败——这就是“不利东北,其道穷也”。
放现在,多少人跟马谡似的?
减肥偏要跟“三天瘦十斤”的极端食谱死磕,结果反弹到比原来还胖;
追对象偏要“感动自己”,天天送花点奶茶,人家根本不喜欢,最后落得个“舔狗”标签;
工作偏要挤破头进“卷王部门”,天天加班到凌晨,身体垮了还没升职——这不是努力,是“往险处狂奔”。
三、“利见大人”不是让你抱大腿,是找“解题外挂”
卦辞里还有句“利见大人,往有功也”。
“大人”不是指当官的,是懂行的明白人、能帮你破局的高手。
《易经》里“大人”有三重含义:有德行、有智慧、有资源。
遇到蹇,自己死磕不如找“大人”——这不是怂,是“借力打力”的智慧。
(一)“大人”可能是同事,可能是朋友,甚至是你妈
比如你做PPT卡壳,对着空白页抓耳挠腮,这时候“大人”可能是隔壁工位会做动画的小王,他教你个“平滑切换”技巧,五分钟搞定;
比如你跟对象吵架,冷战三天谁也不理,“大人”可能是共同好友小李,他一句“他其实是怕你生气才沉默”,比你自己瞎猜“他不爱我了”强一百倍;
甚至你妈催婚时说的“找个踏实的”,可能也是“大人之语”——她吃过生活的苦,知道“稳定”比“浪漫”更重要(当然,听不听看你)。
(二)“当位贞吉”:领导用对人,公司才能渡劫
《易经》说“当位贞吉,以正邦也”——放在现代就是:领导要是能任用这种“明白人”,公司准能渡过难关。
当年华为被美国制裁,任正非没硬刚,反而找了“大人”:一方面加大研发,挖来全球顶尖芯片工程师;另一方面拓展海外市场,找欧洲运营商合作。
这就是“用大人,正邦也”。
反之,要是领导跟个愣头青似的,非要在寒冬里扩张,比如某教育机构非要顶风做K12,结果政策一来,资金链断倒闭——这就是“不知蹇时,自寻死路”。
四、象辞的终极奥义:遇到坎儿,先撸自己(不是骂自己)
最后看象辞:“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翻译成人话:遇到坎儿,先别急着怪别人,先反思自己。
这里的“反身”不是“自我攻击”,是“找自己的可改进点”。
就像你上班总被骂,别骂老板“眼瞎”,先想想“我是不是报表总出错?”“沟通是不是没说清楚?”;
就像你谈恋爱总吵架,别怪对象“脾气差”,先想想“我是不是总忽略他的感受?”“是不是太任性了?”;
就像你减肥总反弹,别怪“体质不好”,先想想“我是不是偷偷吃了炸鸡?”“运动是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一)“反身修德”是古代版“复盘”
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其实和“反身修德”是一个意思。
曾国藩打仗输了,不怪士兵,先写日记骂自己“指挥失误”;
苏轼被贬黄州,不怨朝廷,反而研究美食,写出“日啖荔枝三百颗”;
王阳明龙场悟道,被贬蛮荒之地,不躺平,反而悟出“心即理”——
真正的强者,遇到坎儿先“向内看”,而不是“向外怨”。
(二)“修德”不是当圣人,是“升级装备”
有人觉得“修德”太玄乎,其实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好”。
比如你总因为“嘴笨”得罪人,那就学沟通技巧;
比如你总因为“拖延”耽误事,那就用番茄钟法;
比如你总因为“焦虑”睡不着,那就练冥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天机地脉道请大家收藏:(m.zjsw.org)天机地脉道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