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内之事,都是为了共同利益。”毛人凤笑容可掬,心里盘算着这批军援能武装多少个师。
交易在烟雾缭绕中达成。国民党用一份经过扭曲的、关于一个已“死”的王牌间谍的“黑材料”,换取了美国人的“信任”和未来援助的承诺。
曾经的功勋,成了被精心包装后出卖的筹码。
英雄被涂抹成恶魔,只为了换取打内战的子弹。
布朗回到驻地,立刻伏案起草发往OSS华盛顿总部的紧急报告。报告中,他详细描述了从国民党方面获得的关于“高桥晓”的情报,将其定义为“珍珠港事件日军情报工作的关键核心人物之一,其分析直接促成了袭击的成功”,并强烈建议总部高度重视,即便目标已死亡,也应深挖其背景和遗留影响。
报告末尾,他笔尖沉重地写下:“……此人虽已确认死亡,但其展现出的战略情报能力非同寻常,身份背景极度可疑,不排除有其他势力(他隐晦地暗示可能是苏联)介入或利用的可能。建议将其列为重点历史研究对象,并评估其可能存在的同党或思想继承者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建议对与此人相关的任何线索保持最高警惕,必要时采取果断措施。”
“潜在风险”、“果断措施”——这些词在他笔下带着冰冷的杀气。
华盛顿OSS总部接到报告后,高层震动。一个可能深度参与甚至“引导”了珍珠港事件的“神秘分析师”?这消息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
很快,一份带有陈晓(高桥晓)模糊照片(源自梅机关旧档案)和基本描述的内部紧急通报,被下发到OSS各主要海外站点,要求密切留意任何与此人相关的蛛丝马迹,并标注为“高度关注,潜在威胁”。
通报里,“高桥晓”的名字与“珍珠港”、“战略分析天才”、“身份不明”、“可能未死”等关键词紧紧捆绑。
美方对“高桥晓”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混合着历史探究欲、情报收集癖,以及基于误解和愤怒而产生的敌意。
一张跨越太平洋的无形追捕网,因为一场肮脏的交易和扭曲的“功勋”,悄然撒开。
而这一切,远在香港的陈晓,还一无所知。他只知道危险临近,却绝想不到,这危险已被包装成如此致命的形态,正跨越太平洋,向他扑来。
喜欢潜鳞1937:我在敌营当大佬请大家收藏:(m.zjsw.org)潜鳞1937:我在敌营当大佬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