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头盯着图纸,眼睛越睁越大,手指在图纸上比划着:“公子,这法子太妙了!以前咱们打铁全靠经验,炉温不够就只能硬砸,要是按这个图纸改造,一天至少能多打十组配件!”
“给你三天时间,先改造两座炉子试试。”王巢将图纸交给李铁头,“需要什么材料,直接找沈文要,人手不够就从流民里挑些有力气的,跟着老工匠学。”
李铁头如获至宝,捧着图纸快步离去,脚步都比平时轻快了许多。沈文这时走进来,手里拿着账本:“公子,铁匠坊改造需要熟铁、木炭与耐火泥,算下来得五百两白银;棉田的蓄水池与田埂加固,要雇两百名流民,需支付粮食三百石;讲武堂新增课程,要给水师的操炮能手发津贴,每月五十两白银。”
“都准了。”王巢毫不犹豫地签字,“从府库先支一千两白银,不够再补。如今生产是头等大事,银子要花在刀刃上,等船队回来,这点银子很快就能赚回来。”
沈文笑着点头:“公子说得是,账房已经备好银子,李铁头那边一要就能给。对了,火药坊的工匠来问,硫磺还没到,要不要先练些硝石,提前备好原料?”
“可以。”王巢沉吟道,“让他们先把库存的硝石提纯,按‘硝七硫二炭一’的比例备好配方,等硫磺一到,立刻开工造火药。另外,让老陈再改造几座火药灶,提高产量,下次远航回来,硫磺只会更多,得提前做好准备。”
接下来的几日,王巢每日都泡在铁匠坊与棉田之间。铁匠坊的两座新炉子很快改造完成,点火试炉时,炉火烧得通红,风箱拉动起来,火焰几乎要喷出炉口。李铁头亲自掌锤,将烧红的熟铁放在铁砧上,一锤下去,铁屑飞溅,不到半个时辰就打出一组燧发枪配件,精度比之前的提升了不少。
“公子,您看!”李铁头拿着新配件跑来,脸上满是兴奋,“这撞针能轻松刺穿铜钱,扳机扣动也更顺畅,按这个速度,一个月能造两百支燧发枪的配件!”
王巢接过配件,与系统兑换的原件对比,虽仍有差距,但已能满足基本使用需求。“不错,立刻把所有炉子都改造了,再扩招五十名铁匠学徒,争取下个月能造三百支配件。”他叮嘱道,“每造一组配件都要编号,出了问题能找到责任人,质量绝不能马虎。”
棉田那边也传来好消息,蓄水池已挖好三座,田埂加固完毕,流民们还自发组织了巡逻队,防止牲畜破坏棉苗。老周特意让人送来一束刚开的棉花,雪白的棉絮蓬松柔软,王巢摸了摸,心中有了底——有了这些棉花,明年冬天士兵们再也不用穿单薄的旧衣了。
讲武堂的训练也步入正轨。第二批学员分成五个队,白天进行体能与武艺训练,晚上听周先生讲兵法、水师操炮能手讲火炮原理。陈武所在的第一队表现最为突出,在首次队列考核中获得第一,王巢特意赏赐了十斤猪肉,让全队改善伙食。
“公子,陈武这小子是块好料,不仅武艺好,还懂些战术,上次沙盘推演,他提出的‘侧翼包抄’战术,连周先生都夸有想法。”周先生在汇报时特意提到陈武,“要是好好培养,将来定能成为一员猛将。”
王巢点点头,陈武的名字早已记在他的心里。乱世之中,猛将与谋士同样重要,讲武堂就是他培养心腹力量的摇篮,这些学员将来都会成为登州卫的骨干,撑起蓬莱的一片天。
十月二十五日,铁匠坊传来更大的好消息——采用“炒钢法”炼制的熟铁成功出炉,质地均匀,韧性十足,李铁头用这批熟铁打造出第一根燧发枪枪管,经过试射,能连续击发十次不炸膛,精度也比旧枪提升了两成。
王巢亲自来到铁匠坊,看着工匠们组装燧发枪。枪管、枪托、扳机、撞针……一个个配件组合起来,一把崭新的燧发枪渐渐成型。李铁头拿起枪,装填好火药与铅弹,瞄准五十步外的靶子扣动扳机,“砰”的一声,铅弹正中靶心。
“好枪!”周围的工匠们齐声喝彩。
王巢接过燧发枪,掂了掂重量,手感比系统兑换的略重,但已远超当前明军使用的火铳。“从今日起,铁匠坊全力打造燧发枪,每月至少三百支,优先装备水师与讲武堂学员。”他下令道,“每支枪配五十发铅弹,统一编号,由沈文登记造册,发放时签字领取。”
李铁头轰然应诺,眼中满是干劲。他知道,自己亲手打造的枪,将来会握在士兵手中,抵御倭寇与后金,这份荣耀比什么都珍贵。
傍晚时分,王巢站在总兵府的了望塔上,望着夕阳下的蓬莱。铁匠坊的炉火依旧明亮,棉田的绿意生机勃勃,讲武堂的呼号声隐约传来,整个蓬莱都透着一股向上的活力。系统地图上,船队的绿色光点已过济州岛,正在向蓬莱港疾驰,预计两日后就能抵达。
他从怀中掏出系统图纸,看着上面的冶炼技术与燧发枪配件,心中愈发坚定。海贸带来的是资金与战略物资,而陆上生产才是蓬莱真正的根基。有了自己的铁匠坊、棉田与讲武堂,就算将来海外航线受阻,他也能依靠自身的生产能力支撑军队,在乱世中站稳脚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明末龙旗请大家收藏:(m.zjsw.org)明末龙旗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