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沈文捧着筛选后的名单走进书房:“公子,共筛选出十家商户,皆是信誉良好、实力雄厚之辈,货物涵盖丝绸、茶叶、瓷器、布匹四大类,互不冲突。他们的保证金已全部缴齐,共两万五千两白银,货物总价值约二十五万两。”
王巢接过名单,逐一翻看:青州张万贯(绸缎)、莱州李满堂(瓷器)、济南赵承业(茶叶)、淄博王玉山(瓷器)、泰安刘全(布匹)……十家商户各有侧重,正好能丰富船队的货物种类。“很好。”他在名单上签字,“通知这十家商户,五日后将货物运到码头,按品类分区堆放,等候装船。”
消息传出,入选的商户欣喜若狂,立刻组织人手备货;未入选的商户虽有遗憾,却也无话可说——登州卫的筛选标准公开透明,确实挑不出毛病,不少人暗暗下定决心,下次一定要拿出更好的货物争取名额。
五日后,蓬莱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闹。十家商户的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到码头,民夫们扛着绸缎箱、捧着瓷器盒、背着茶叶袋,往来穿梭,号子声此起彼伏。沈文带着账房先生们逐一清点,李工头带着火药坊的工匠查验货物,确保没有夹带违禁品。
“张老板,绸缎两千匹,品质合格!”
“李老板,青花瓷三百件,釉色均匀,无残次!”
“赵老板,龙井五千斤,皆是明前茶,香气浓郁!”
一声声通报传来,商户们悬着的心渐渐放下。李满堂看着自家的瓷器被小心翼翼地搬进仓库,擦了擦额头的汗,对身旁的张万贯道:“多亏上次公子提醒,我把残瓷都换了,不然这次真要错失良机。”
张万贯笑着点头:“王公子做事严谨,跟着他干,虽然规矩多,但能赚到钱,还安全。你看这码头的水师,比咱们青州的官兵还精锐,有他们护航,根本不用担心倭寇。”
两人顺着张万贯的目光望去,只见码头的另一侧,十五艘商船整齐排列,船身都用熟铁板加固,船首与船尾架着佛郎机炮;护航的“威远号”“靖海号”等五艘福船停泊在商船两侧,帆已升起,龙旗在风中招展,甲板上的将士们手持燧发枪,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四周。
这是王巢特意扩充的船队——在原有五艘商船的基础上,老陈又改造了十艘漕船,按最高标准加固船身、增设货舱,每艘船都配备了两门佛郎机炮与四名火枪兵;护航力量也同步加强,从水师中抽调了三艘精锐福船,配备佛郎机炮六十门,水手八百人,由赵三统一指挥。
“船队准备得如何?”王巢走到码头,看着忙碌的景象,对身旁的赵三问道。
赵三连忙回话:“公子,十五艘商船已全部检修完毕,火药、淡水、干粮已备足;护航船队的将士们都已到位,操炮手每日都在训练,保证能应对任何突发情况。另外,斥候快船已提前三日出发,探路去了。”
王巢点点头,目光扫过码头的货物堆:“装船时要注意,瓷器放中层,用稻草包裹固定;丝绸放上层,远离火源;茶叶放底层,压舱防潮。每艘船的货物都要登记造册,由商户代表与水师统领共同签字确认。”
“末将明白!”赵三立刻下令,让水手们按要求装船。
装船工作持续了整整两日。十五艘商船被装得满满当当,船身吃水极深,却因配重合理而稳如磐石。十家商户的代表登上各自的货物所在的商船,看着自家的货物被妥善安置,脸上满是期待。
出发前夜,总兵府内设宴款待十家商户与船队统领。席间,王巢举起酒杯:“诸位,此次远航,货物价值二十五万两,关乎大家的身家性命,也关乎登州海贸的名声。赵三,我命你全权负责船队安全,若有半点差池,提头来见!”
赵三站起身,单膝跪地:“公子放心!末将定护船队周全,不仅要带回白银与硫磺,还要把登州的名声传到东洋与南洋!”
商户们也纷纷起身举杯:“愿与公子共进退!”
宴罢,商户们回到码头的临时住处,却无一人入睡。张万贯站在甲板上,望着远处的灯塔,心中既有对财富的渴望,也有对未知的忐忑;李满堂摩挲着自家的瓷器盒,暗暗祈祷一路平安;赵承业则与水手们聊天,打听海外的交易行情。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码头的鼓声便震天响起。十五艘商船依次驶出泊位,五艘护航福船分列两侧,斥候快船在前方引路,船队浩浩荡荡地驶向东方的海平面。码头上,王巢与沈文站在石阶上,望着帆影远去,直到消失在海平面上。
“公子,这次船队的货物价值是上次的五倍,回来怕是能赚更多。”沈文兴奋地说道。
王巢笑着点头:“不仅是银子,更重要的是名声。等这批货物在东洋与南洋卖火了,将来不仅是山东的商户,江南、闽浙的商户都会来投奔,到时候登州港就是整个大明的海贸中心。”
正如王巢所料,船队出发后,登州港的名气越来越大。不仅山东的商户频频派人来打探消息,连江南的绸缎商、闽浙的茶叶商都派人送来书信,请求加入下次的远航。码头的扩建工程也提上了日程——老陈带着工匠们日夜赶工,新的泊位与仓库正在拔地而起,预计下月就能投入使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明末龙旗请大家收藏:(m.zjsw.org)明末龙旗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