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后,斥候快船传回消息:船队已顺利抵达长崎港,货物刚卸下就引发哄抢,日本商人争相出价,丝绸与茶叶的价格比上次高出一成,瓷器更是被贵族们高价收购,预计三日内就能完成交易。
消息传到总兵府,王巢正在查看铁匠坊的新成果——李铁头带着工匠们造好了十门红衣大炮,炮身黝黑,透着冷硬的光泽,正等着用南洋换回的铜矿石进行最后打磨。
“公子,这是江南商户送来的书信,说愿出五千两白银的保证金,只求下次能加入船队。”沈文递上一叠书信,脸上满是笑意,“还有闽浙的商户,说要送您十斤武夷山大红袍,让您多关照。”
王巢接过书信,随意翻看几页,笑着说道:“告诉他们,下次筛选公平公正,只要货物品质好、信誉过关,都有机会。另外,让老陈加快码头扩建,再多改造五艘商船,下次要能容纳二十家商户的货物。”
沈文连忙应道:“我这就去办!老陈那边说,码头扩建需要一千两白银,改造商船要两千两,账房里的银子足够。”
随着登州海贸的声名远播,蓬莱的变化日新月异。码头边的客栈、酒肆越开越多,往来的商人、水手络绎不绝,带动了当地的餐饮、住宿、运输等行业;流民们找到了工作,有的在码头当民夫,有的在工坊当学徒,有的在商户的店铺里打杂,日子渐渐好了起来;卫所的将士们军饷充足,装备精良,训练愈发刻苦,脸上满是自豪。
二月底,远航的船队终于归来。这次的船队比上次更加庞大,除了十五艘商船与五艘护航福船,还多了三艘从南洋带回的快船——那是西班牙商人赠送的礼物,速度比福船快了近一倍,正好能用来当斥候船。
码头上再次炸开了锅。商户们早已等候在此,看到船队归来,立刻涌了上去。当一箱箱白银被抬上岸,一袋袋硫磺与硝石被搬下来,商户们的欢呼声震耳欲聋。
“张老板,您的绸缎卖了十五万两白银!”
“李老板,您的青花瓷被日本贵族买走,得了八万两!”
“赵老板,您的茶叶卖了十万两,还剩五千斤被西班牙商人预定了!”
账房先生们的通报声此起彼伏,商户们喜极而泣,纷纷跑到王巢面前道谢。张万贯捧着沉甸甸的银子,激动得说不出话:“公子,您真是我们的贵人!这一趟赚的比我在青州十年赚的还多!”
李满堂也红着眼眶:“公子,下次远航,我一定多备些好瓷器,绝不辜负您的信任!”
沈文带着账房先生们连夜核算账目,次日清晨便捧着账本冲进书房:“公子!此次远航大获全胜!十家商户的货物共卖了五十万两白银,扣除成本与商户分成,咱们纯赚二十二万两;换回硫磺三万斤、硝石五万斤、铜矿两万斤,还有三艘南洋快船;另外,日本与西班牙商人都预定了下次的货物,订单都排到半年后了!”
王巢接过账本,看着上面的数字,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此次与商户合作,不仅赚了银子,还整合了山东的商贸资源,扩大了船队规模,更打响了登州海贸的名声。这比单纯自己出海,效率高了不止一倍。
“通知下去,下次远航定在四月初十,开放十五个商户名额,保证金提高到两千两,筛选标准不变。”王巢放下账本,对沈文说道,“另外,让老陈加快战船建造,水师要再扩编一千人,将来船队规模越来越大,护航力量必须跟上。”
“喏!”沈文应声而去,脚步轻快。他知道,随着登州海贸的兴盛,蓬莱的未来将不可限量。
三月初,登州卫招募商户的消息再次传遍山东,甚至传到了江南与闽浙。这次的报名者比上次多了一倍,不少商户带着最好的货物样品连夜赶来,生怕错失机会。码头边的客栈全部住满,连周边的民房都租了出去,蓬莱港真正成了商贾云集之地。
王巢站在总兵府的了望塔上,望着热闹的码头与往来的商船,心中感慨万千。从最初的五艘商船,到如今的二十艘;从独自出海,到商户云集;从默默无闻到声名远播,登州的海贸之路越走越宽。
他拿起笔,在海图上又画了一个圈——那是南洋的马六甲港,也是他下一步要开拓的航线。随着实力的增强,他的目光已不满足于日本与吕宋岛,他要让登州的帆影,出现在更遥远的海洋上。
窗外的阳光洒在海图上,照亮了那些代表着财富与希望的航线。王巢知道,随着商户云集与海贸兴盛,蓬莱的根基已如磐石般稳固,而属于他的时代,才刚刚拉开序幕。
喜欢明末龙旗请大家收藏:(m.zjsw.org)明末龙旗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