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凌晨,天还未亮,蓬莱城外的山道上便响起了轻微的脚步声。五千精锐将士身着统一的灰色号服,火枪兵的新枪用布料包裹着,骑兵的马蹄裹着厚厚的麻布,步兵腰间的佩刀套着木鞘——整个队伍行进时,除了脚步声,几乎听不到其他声响。
王巢站在山道旁,递给陈武一张折叠的地图:“这是隐秘行军路线图,从登州出发,经招远、莱阳,绕开莱州府城,走平度州的偏僻山道,再经潍坊、沧州,最终抵达京畿外围的通州。沿途只在荒郊野岭扎营,绝不进入城镇,粮草由提前安排的斥候在山道旁接应。”
陈武接过地图,借着微弱的天光展开,只见上面用红笔标注着扎营点与粮草接应处,甚至连哪里有水源、哪里有陡坡都标注得一清二楚。“公子放心,末将定按路线行军,绝不暴露行踪。”
“还有。”王巢从怀中掏出一个布包,递给陈武,“这里面是五十枚‘登州通宝’与十斤干粮,每队配备一枚铜钱、两斤干粮,若遇紧急情况,可向沿途的山民购买物资,但绝不能暴露身份。”
陈武郑重地将布包揣进怀中:“末将谨记。”
队伍缓缓出发,五千人的身影在晨雾中逐渐拉长。火枪兵走在最前方,警惕地观察着四周;骑兵居中,守护着携带的火药与粮草;步兵走在最后,留下的脚印很快被斥候用树枝扫平。王巢站在原地,望着队伍消失在山道拐角,直到晨雾将身影彻底吞没,才转身返回登州城。
与此同时,沈文正忙着应付前来打探消息的青州知府使者。使者坐在总兵府的客厅里,目光不停地扫视着院子,试图寻找大军出征的痕迹,却只看到几个民团士兵在操练。
“沈先生,听闻登州卫已奉命勤王,不知派出了多少兵马?我家大人特意备了粮草,想为大军践行。”使者端着茶杯,看似随意地问道。
沈文放下茶杯,脸上露出无奈的笑容:“唉,不瞒使者大人,登州卫实在拿不出多少兵力。公子只派了一千战兵,外加四千民团,凑了五千人北上——民团都是临时招募的百姓,连武器都没配齐,不过是凑个数罢了。”
“四千民团?”使者眼中闪过一丝疑虑,“勤王乃是大事,怎会派民团前往?”
“实在是没办法。”沈文叹了口气,压低声音道,“公子本就因忧心京师战事积劳成疾,卧病在床,军中老兵又大多驻守港口,防备倭寇。若不是朝廷诏令紧急,实在不愿派民团去凑数。”说着,他指了指院外的操练场,“您看,剩下的民团还在训练,连队列都走不齐呢。”
使者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几十个穿着破烂号服的民团士兵,正跌跌撞撞地走着队列,不时有人摔倒,确实毫无军威可言。他心中的疑虑顿时消散大半,起身告辞道:“原来如此,是在下多虑了。我这就回去禀报大人,让他不必担心。”
送走使者,沈文立刻赶回秘密仓库。李铁头正指挥着工匠们将火药装填入桶,桶口用蜡密封,外面裹着稻草——这些火药将由斥候分批送往行军路线的接应点,确保大军粮草与弹药充足。
“沈先生,第一批火药已备好,共两万斤,今夜就能由斥候送走。”李铁头擦了擦额头的汗,“改进型燧发枪的图纸我已记下,铁匠坊正在赶制仿制品,不出半月,就能造出同款的枪。”
“辛苦李师傅了。”沈文拍了拍他的肩膀,“公子交代,工坊的生产绝不能停,尤其是火药与火枪,要按战时标准备货,万一前方需要支援,随时能送过去。”
而此刻,陈武率领的五千精锐已进入招远境内的山道。这里山高林密,只有一条仅容两人并行的小路,两旁的树木遮天蔽日,即便到了正午,也只有零星的阳光透进来。火枪营的将士们走在最前方,用砍刀劈开挡路的荆棘,脚步轻得如同狸猫;骑兵们牵着马,尽量避开石子路,防止马蹄发出声响;步兵们则殿后,仔细清理着队伍留下的痕迹。
“将军,前面发现一处山泉,可休整片刻。”一名斥候快步返回,低声汇报道。
陈武点头:“传令下去,原地休整半个时辰,取水时分批前往,不得喧哗,篝火只许点三堆,且用石块围住,避免火光外泄。”
将士们迅速散开,却依旧保持着警惕的姿态。火枪兵们借着休整的间隙,拿出改进型燧发枪,反复练习装填动作——新枪的弹簧装置确实省力,原本需要三步完成的装填,如今两步就能搞定。一名老兵摆弄着新枪,眼中满是惊叹:“这枪真是好家伙,要是早有这玩意,当年在边军也不至于吃那么多亏。”
“小声点!”身旁的校尉立刻提醒道,“公子说了,沿途不得暴露任何异常,要是被山民听到,走漏了风声,仔细你的皮!”
老兵立刻捂住嘴,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继续低头熟悉新枪。
休整完毕,队伍再次出发。傍晚时分,抵达平度州的一处山谷,这里正是地图上标注的扎营点。山谷四周都是悬崖峭壁,只有一个狭窄的入口,易守难攻。将士们迅速搭建帐篷,帐篷都是深灰色的,与山石颜色相近,即便从远处望去,也很难发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明末龙旗请大家收藏:(m.zjsw.org)明末龙旗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