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道命令清晰而果断,幕僚们迅速记录、整理,然后交给信使快马送出。李铁看着王巢沉稳的侧脸,心中的疑虑渐渐消散——每次遇到危机,这位“山东王”总能从看似不利的局势中找到突破口,这次西安的密报,不仅没有让他慌乱,反而让他看清了李自成的虚实,制定出了针对性的对策。
“将军,”宋应星忽然开口,“军工坊突然增产这么多武器,所需的工匠和原材料怕是不足。登州军工坊的工匠已经连续加班三个月了,若是再增加工作量,恐怕会影响武器质量。另外,淄博的铁矿虽然储量丰富,但开采速度有限,短期内很难满足每月五百门后膛炮和两万支燧发枪的钢铁需求。”
王巢点了点头,显然早已考虑到这些问题:“工匠方面,从山东各地的铁匠铺招募熟练工匠,给予双倍薪资,管吃管住,家中有老人、孩子的,每月额外发放粮食;同时,从山东学堂挑选一百名年轻学徒,送入军工坊学习,由宋先生你亲自指导,培养新的工匠力量。原材料方面,加快淄博铁矿的开采进度,增加矿工数量,采用蒸汽抽水机排除矿坑积水,提高开采效率;另外,从朝鲜进口钢铁——咱们与朝鲜的贸易往来频繁,朝鲜的铁矿质量不错,价格也便宜,可紧急调拨一批,缓解燃眉之急。”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武器质量绝不能含糊。每一门后膛炮、每一支燧发枪,都要经过三次试射检验,不合格的一律销毁,绝不允许流入军队。工匠若因疲劳导致质量问题,轻则扣发薪资,重则军法处置。咱们的武器,是北上复京的底气,绝不能出任何差错。”
宋应星点了点头,转身去安排军工坊的增产事宜。李铁则有些按捺不住:“将军,既然李自成外强中干,粮饷仅够支撑半年,咱们何不趁此机会,主动出击,率军北上,直捣西安,剿灭大顺军?”
王巢摇了摇头,语气严肃:“不可。现在还不是时候。李自成虽然外强中干,但他的五十万大军毕竟声势浩大,若是咱们贸然出击,他的流民大军就算是用人堆,也能拖延咱们的进攻速度。另外,北京的局势还不明朗——崇祯帝是否会南迁,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是否会入卫,后金是否会趁机入关,这些都还不确定。咱们必须等局势明朗,等李自成的粮饷耗尽、军心涣散时,再挥师北上,才能一举成功。”
他走到《大明疆域图》前,手指从山东划到西安,又从西安划到北京:“咱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积蓄力量,做好准备。军工坊增产武器,是为了让军队有足够的火力;后勤部门储备粮饷,是为了让军队有足够的补给;间谍探查情报,是为了让咱们掌握战场的主动权。等一切准备就绪,无论是李自成还是后金,只要他们敢挡在咱们北上复京的路上,咱们就有能力将他们一一剿灭。”
李铁虽然有些不甘心,但也知道王巢说得有理,只好抱拳应道:“末将明白了。”
命令传下后,济南城乃至整个山东,都陷入了紧张而有序的备战状态。
登州军工坊内,灯火通明,铁锤撞击铁块的声音日夜不停。工匠们穿着粗布工装,额头上布满汗珠,却没有一个人停下手中的活计。他们知道,自己手中的每一门后膛炮、每一支燧发枪,都关系着山东的安危,关系着大明的复兴。一位年近六旬的老工匠,因连续加班导致手部受伤,却只是简单包扎了一下,又回到了铁匠炉前:“我儿子在中华军当兵,我要多造几门炮,让他在战场上能多一分安全!”
淄博的铁矿里,蒸汽抽水机发出隆隆的声响,将矿坑中的积水抽出来,排到外面的河道里。矿工们拿着铁镐,在昏暗的矿道里挖掘着铁矿石,脸上沾满了煤灰,却眼神坚定。他们的薪资翻了倍,家中的粮食也有了保障,为了家人,也为了山东的安稳,他们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
济南的粮仓内,粮商们正忙着将收购来的粮食装入麻袋,堆放在粮仓的货架上。这些粮食来自山东各地的农户,有的是自愿出售,有的是官府收购,但无论来源如何,都将成为北上复京的军粮。粮仓的看守们日夜巡逻,确保粮食的安全——他们知道,这些粮食是军队的生命线,绝不能出任何差错。
潜入西安的间谍们,则冒着更大的风险。代号“青竹”的间谍,伪装成西安城内的药商,每日走街串巷,收集大顺军的情报。他曾多次近距离观察刘宗敏的部队,发现这些所谓的“精锐骑兵”,虽然装备精良,但军纪涣散,士兵们经常在城外的酒馆里酗酒闹事,强抢民女。他将这些情况详细记录下来,准备下次传密报时一起传回济南。
此时的西安,大顺王府内,李自成正坐在王位上,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他穿着一件黄色的龙袍,虽然材质粗糙,却也显得威风凛凛。殿内的官员们,大多是原明朝的降官和李自成的嫡系将领,他们纷纷献上贺词,歌颂李自成的功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明末龙旗请大家收藏:(m.zjsw.org)明末龙旗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