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将遵命!”被点到名的将领们纷纷走出队列,单膝跪地,齐声应诺。
任命完毕后,王巢从宋应星手中接过一份早已准备好的北伐檄文,高声宣读起来。檄文的字迹苍劲有力,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对贼寇的愤怒和对大明的忠诚:“盖闻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顺,匹夫无不报之仇。闯贼李自成,本为陕西驿卒,乘大明之危,聚众为寇,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贼寇攻克北京,先帝殉国,山河破碎,百姓遭殃……凡我大明臣民,无论文武百官、士农工商,皆应同仇敌忾,共讨贼寇。北伐大军,师出有名,为报先帝之仇,为救百姓于水火,为恢复中原之故土……”
檄文宣读完毕,演武场再次响起震天动地的呐喊声。将士们高举手中的武器,发誓要跟随北伐大军,杀尽贼寇,收复北京。
此时,济南城的百姓们也自发地聚集到演武场的外围,他们有的拿着馒头、鸡蛋,有的提着茶水、米粥,还有的老人带着家中的孩子,朝着土台的方向跪拜。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走到土台之下,对着王巢和李虎磕了三个头:“将军,大将军,你们一定要杀尽贼寇,为先帝报仇,为我们百姓做主啊!”
王巢走下土台,扶起老人,声音温和却坚定:“老人家放心,我们北伐大军,定会不负百姓所托,早日收复北京,让你们过上安稳的日子。”
老人感动得泪流满面,从怀中掏出一个布包,递给王巢:“将军,这是我家仅有的几斤白面,蒸了几个馒头,你们带上,路上吃。”
王巢接过布包,心中一阵温暖。他知道,这些百姓的馒头、鸡蛋,虽然微不足道,却代表着他们对北伐大军的支持和期望。他转身对台下的将士们说:“将士们,你们看到了吗?百姓们把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我们绝不能让他们失望!我们不仅要收复北京,还要让大明的百姓们都能过上安稳的日子,不再遭受贼寇的欺凌!”
“不负百姓!不负大明!”
“不负百姓!不负大明!”
将士们齐声呐喊,声音中充满了坚定的信念。
午时三刻,随着王巢一声令下,北伐大军正式出发。李铁率领的三万龙骧军作为先锋,率先开出演武场,他们身着灰色军服,手持燧发枪,肩扛“明”字大旗,迈着整齐的步伐,朝着北方前进。随后,李虎率领的主力大军也浩浩荡荡地出发,蒸汽火炮车发出隆隆的声响,像是一头头咆哮的巨兽,跟在大军的后方。
济南城的百姓们自发地站在道路两旁,为北伐大军送行。他们有的挥舞着手中的白幡,有的高呼着“北伐必胜”,还有的拉着士兵的手,叮嘱他们注意安全。一位年轻的妻子,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孩子,送别参军的丈夫:“你一定要活着回来,我和孩子在家等你。”丈夫接过孩子,在他的额头上亲了一下,然后转身加入队伍,没有回头——他知道,只有杀尽贼寇,收复北京,他的家人才能过上安稳的日子。
北伐大军的队伍绵延数十里,旗帜如林,刀枪如芒,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壮观。王巢站在济南城的北门楼上,望着大军远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坚定的信念。他知道,北伐的路途必然充满艰险,大顺军虽然外强中干,但仍有数十万兵力,且占据北京的有利地形;后金也可能趁机入关,偷袭北伐大军的后方。但他更知道,北伐大军的将士们带着为先帝报仇、为百姓解难的决心,山东的百姓们是他们坚强的后盾,只要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就一定能攻克难关,收复北京。
“监国,大军已经出发了。”宋应星走到王巢身边,轻声说道,“李虎将军经验丰富,李铁将军勇猛善战,北伐大军的装备也足够精良,相信他们一定能早日收复北京。”
王巢点了点头,目光望向北方的天空,声音低沉却坚定:“但愿如此。不过,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李自成在西安还有不少兵力,很可能会派兵增援北京;后金的多尔衮也在山海关附近徘徊,随时可能入关。我们要做好万全的准备,一方面要支援北伐大军,确保他们的粮草和武器供应;另一方面要加强山东的防务,防止大顺军和后金的偷袭。”
宋应星点了点头:“监国放心,属下已经安排好了。登州军工坊正在日夜赶制后膛炮和燧发枪,每月将向北伐大军供应后膛炮两百门、燧发枪两万支;济南、兖州的粮仓也在源源不断地向大军输送粮食,确保他们的粮草充足。另外,赵虎将军已经率领两万虎贲军返回黄河防线,加强了炮台的防守,一旦发现大顺军或后金的动向,会立刻发信号炮预警。”
王巢满意地点了点头:“好。你做得很好。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等待北伐大军的捷报。相信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听到他们攻克北京的消息。”
此时的北伐大军,正沿着运河北上。李铁率领的先锋部队,已经抵达德州。德州守将赵承宗早已率领士兵在城外迎接,他将北伐大军迎入城中,为他们准备了充足的粮草和饮水。李铁在德州短暂休整后,便率领大军继续北上,朝着沧州的方向前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明末龙旗请大家收藏:(m.zjsw.org)明末龙旗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