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墨如遭雷击,呆立当场。这个想法太疯狂了...也太精妙了!他的大脑飞速运转:黏土烧制?铜铸?不,成本太高...木刻?对,先试木刻!他的眼神越来越亮,最后竟一把抓住蔡邕的手:"蔡中郎真乃神人也!"
蔡邕被他突如其来的热情弄得有些尴尬,轻咳一声抽回手:"不过粗浅之见..."
"不!这是划时代的创举!"陈墨激动地在屋内来回踱步,"活字...活字...对,还可以按韵部排列字模,便于检字..."他突然停下,转身对蔡邕深深一揖:"蔡中郎,下官斗胆,请您助我完善此术!陛下正欲振兴文教,若有您这样的大家参与..."
蔡邕抚须沉思。他被流放多年,刚回洛阳不久,本不欲卷入朝堂纷争。但眼前这个满手墨渍、眼中闪烁着纯粹热情的工曹尚书,还有那神奇的印刷之术,却莫名触动了他内心深处那份对文脉传承的执着。
"好。"简简单单一个字,却重若千钧。
---
三天后,南宫偏殿。
刘宏放下手中那份清晰如手抄的《急就章》印本,眼中闪烁着惊喜的光芒。他抬头看向恭敬立于殿中的陈墨和蔡邕,嘴角不自觉地上扬:"陈卿果然不负朕望。这印刷之术,比预计的还要精妙。"
陈墨连忙躬身:"此乃蔡中郎之功。若非他改良墨方,又提出活字之想,臣至今还在与糊墨苦战。"
刘宏的目光移向蔡邕。这位名满天下的大儒依旧一袭青衫,神色平静,但眼中那份对文教的热忱却骗不了人。刘宏心中暗喜——他提前召回蔡邕,本就是为了给新政增添一份文脉正统的背书,没想到还有这等意外收获。
"蔡卿。"刘宏的声音温和了几分,"朕欲设'文渊阁'于东观,总领典籍整理、印刷发行之事。卿可愿出任阁主?"
蔡邕微微一震。东观是东汉的国家图书馆和修史中心,地位尊崇。阁主一职,看似不如三公九卿显赫,却掌握着文教正统的解释权。他深吸一口气,郑重下拜:"臣...领旨。"
刘宏满意地点点头,从案几上拿起另一卷竹简:"这是皇甫嵩从北疆送来的军报。边境三十七县,蒙童识字者不足十一。边军将士,能读军令者不过三成。"他的声音沉了下来,"蛮夷之所以敢屡犯边境,正因我汉家文教不昌,民智未开。朕要印书,印万卷书!《急就章》启蒙识字,《汜胜之书》教民稼穑,《论语》《孝经》传扬圣贤之道!"
他的目光灼灼,如同燃烧的火炬:"朕要让大汉每一个村落,都有书声琅琅!"
蔡邕被这番话说得心潮澎湃。他曾在流放途中见过太多因无知而愚昧、因愚昧而贫困的百姓。若能广传典籍...他忍不住深深一揖:"陛下圣明!臣愿竭尽所能,助陈尚书完善印刷之术!"
"好!"刘宏霍然起身,"朕给你们三个月时间。三个月后,朕要看到第一套《农书》发往各郡!"
---
接下来的日子,工曹值房成了整个尚书台最热闹的地方。
陈墨几乎住在了工坊里。他带着一群工匠日夜试验活字材料,从木头到黏土,再到铅锡合金。蔡邕则负责整理典籍,将《汜胜之书》重新编校,删繁就简,使之更通俗易懂。两人一个专注技术,一个专攻内容,配合竟出奇地默契。
这日清晨,陈墨顶着一对黑眼圈,兴奋地举着一块小小的铜块冲进值房:"成了!蔡中郎您看!"
蔡邕放下手中的笔,接过那枚铜块。只见这方寸之间,一个反写的"禾"字清晰可见,笔画精细,边缘整齐。更妙的是,铜块底部还刻着一个小小的"禾"字正体,便于检字时辨认。
"铜活字?"蔡邕眼前一亮。
陈墨连连点头,汗水顺着脸颊滑落也顾不上擦:"铜比木耐用,又不似铅锡易变形。我们做了三千常用字,按《说文解字》部首排列..."他拉着蔡邕来到工坊后院,那里整整齐齐排列着数十个木盘,每个盘内密密麻麻都是铜活字,在晨光下泛着金红色的光泽。
蔡邕轻轻抚过那些字模,如同抚过无价珍宝。他突然转身,对陈墨深深一揖:"陈尚书此术,当名垂青史!"
陈墨慌忙还礼,却听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史阿匆匆而入,脸色凝重:"陈尚书,蔡中郎,陛下急召!"
两人对视一眼,心中同时一沉。若非大事,刘宏不会打断他们关键的研究...
---
宣室殿内的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拧出水来。刘宏背对着殿门,站在那幅巨大的《汉十三州图》前,身影在烛光映照下显得格外孤寂。听到脚步声,他头也不回地开口:"钜鹿急报。太平道张角,聚众已逾五十万。"
陈墨倒吸一口凉气。五十万!这几乎是某些郡县的全部人口!
蔡邕则眉头紧锁:"陛下,太平道虽势大,但终究是治病救人的教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生汉灵帝:开局斩十常侍请大家收藏:(m.zjsw.org)重生汉灵帝:开局斩十常侍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