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啸的目光如寒冰般扫过丹陛之下那些伏地不起的御史言官们,心中冷笑。
这些人的串联,他通过龙鳞卫早已洞若观火。原本计划在今天的大朝会上集体发难,劝谏皇帝“不可轻离九重,当坐镇京师,以安天下民心”?真是笑话。
他朱由校(朱啸)的天下,是走出来、打出来、变革出来的,岂是困守在这紫禁城中就能治理好的?
然而,他的处置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没有直接驳斥,而是采用了更为高明的手段。
在迅速而果断地处置了带头串联的左都御史刘一燝和给事中钱象坤——“年高体弱,恩准还老还乡”后,他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原本准备附议的言官们。
“至于尔等,”朱啸的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却又奇异地缓和了几分,“既然忧国忧民,心系社稷,整日在这京城之中空谈议论,弹劾这个,指责那个,未免屈才,也难免被人诟病为不识民间疾苦。朕,特命尔等为‘代天巡狩御史’,即日启程,分赴全国各地,乃至辽东四省、新设之乐浪省、东瀛五省!尔等之任务,并非风闻奏事,捕风捉影,而是要深入府县乡里,实地察访,为朕,也为这大明天下,看清真正的模样!”
此言一出,下方跪着的御史们内心顿时翻江倒海。
· 陈子骏(年轻气盛,原本热血上涌准备死谏): 陛下此举何意?是要将我等逐出京城,堵住悠悠之口吗?巡查地方……这……这并非我等言官本职啊!内心虽有不忿,但想到能亲见各地风土人情,或许能找到更确凿的弹劾证据,一股莫名的躁动又隐隐升起。他年未及而立,面庞棱角分明,眼中常带着审视与不服。
· 周文渊(老成持重,本就不愿强行谏诤,但迫于形势): 唉,果然如此。陛下天威难测,此举既是惩戒,亦是机会。离了这京城是非之地,或许能避祸也未可知。只是这巡查之责……千头万绪,责任重大,若有所差池,怕是……他年近五旬,鬓角已染霜华,眉头总是习惯性地微蹙着,显得忧心忡忡。
· 赵明远(善于钻营,原本想借此博取清名): 代天巡狩?持金牌?这……这权力可不小!若能办好差事,直达天听,岂不是比在京城空谈更有前程?只是这差事也险,地方上盘根错节,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富贵险中求啊!他面容白净,三缕长须修剪得极为整齐,眼神灵活,时常闪烁着精明的光芒。
· 李崇文(理想主义者,真心认为皇帝不应离京): 陛下还是要去巡幸吗?即便将我等派出,京师空虚,万一……罢了,既然圣意已决,我等便去看看这天下也好。若真能为民请命,铲除奸邪,也不枉读这圣贤书!只是这内心,终究对皇帝离京之事充满忧虑。他气质儒雅,目光清澈,带着读书人特有的执拗与真诚。
朱啸无视他们脸上变幻不定的神色,清晰而冷峻地阐明任务,每一项都具体得让他们心头震颤:
“其一,民生根本,给朕细细看,如实报!”
“查看百姓餐食:米麦杂粮各占几何?市集粮价几许?土豆、玉米、番薯等新作物,在各地推广情形如何?亩产多少?百姓是乐于种植还是抗拒?储存可有良法?”
“查看百姓居所:房屋是土木是砖石?能否抵御风雨?各地推行之‘安居贷’,由皇家银行提供低息贷款助民修葺房舍,落实得怎样?有无胥吏从中克扣、盘剥?”
“查看道路桥梁:官道是否平整,雨季是否泥泞难行?桥梁是否坚固,沟通四方是否便利?偏远山村,百姓出行是否依旧如蜀道之难?”
“查看教化医药:各地蒙学、社学普及几何?适龄孩童,尤其女童,入学率有多少?百姓对读书识字态度如何?各地药铺数量、郎中医术、药材价格是否公道?乡间是否有缺医少药之情?”
“查看物产经济:辽东的人参、皮毛、东珠;乐浪的高丽参、海产;东瀛的木材、金银矿产;江南的丝绸、瓷器、茶叶。其生产、加工、销售环节,是否存在豪强把持、层层盘剥?寻常百姓、猎户、工匠,能否真正从这些物产中获利?”
“其二,新政实效,给朕明察暗访,不得虚言!”
“《考成法》推行后,地方官吏是勤勉任事,还是怨声载道,或阳奉阴违?漕运、盐政革新试点,进展如何,阻力何在?”
“《开拓条例》颁布,鼓励移民实边、开矿建厂,民间反响如何?有无商贾大户、贫苦百姓积极响应?辽东、乐浪、东瀛等地,移民安置是否妥当,屯田是否顺利?”
“各地官营、民营工坊,如纺织、冶炼、造船等,发展情形如何?新式机械应用可广泛?工匠待遇、技艺传承可有保障?”
“其三,吏治与地方势力,给朕睁大眼睛,竖起耳朵!”
“明察暗访,看地方官吏是勤政爱民,还是贪墨枉法,尸位素餐?有无与地方豪强、宗族势力勾结,欺压良善,侵吞田产,把持诉讼,垄断市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明兴祖续命大明600年请大家收藏:(m.zjsw.org)明兴祖续命大明600年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