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振华电子总部。
廖奎独自坐在书房里,台灯的光晕照亮了他面前那份薄薄的电文。他的目光缓缓扫过上面的每一个字——“实验室环境下”、“成功打印”、“复杂三维微米结构”、“初步功能验证通过”、“技术路线可行性得到关键性验证”……
他久久没有说话,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发出笃笃的轻响。那双深邃的眼眸中,先是闪过一丝如释重负,随即涌起的是更加汹涌的波澜。
没有人比他更清楚,这份简报背后意味着什么。
“青禾”项目所尝试的,正是他基于系统空间中那些超越时代的知识碎片,结合当下现实条件,提出的一个可能绕过西方严密技术封锁的“奇兵”路线。它不追求在对方擅长的、基于传统光学光刻的赛道上正面比拼(那在短期内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是试图另辟蹊径,从材料学和加工工艺的底层原理上进行创新。
如今,这初步的成功,就像在漆黑一片的夜空中,终于撕开了一道细微的裂缝,透进来了一丝微光。
这证明,他从系统获得的方向是正确的!证明这条看似荆棘密布、希望渺茫的险路,真的有可能走通!
这意味着,未来也许真的有一天,可以不再需要像现在这样,冒着巨大的风险和代价,去窃取、去引进那些被层层封锁的、即将甚至已经落后的光刻设备。中国人可以用自己的智慧和方法,打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特的芯片制造之路!
虽然电文上也明确指出了“距离工业化应用依旧遥远”,“稳定性、良品率、加工效率面临巨大挑战”,但这些困难,在“路线可行”这个巨大的希望面前,似乎都变得可以克服。
廖奎站起身,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俯瞰着脚下繁华的香港。维多利亚港的灯火璀璨如星,勾勒出这个东方之珠的不夜轮廓。但他的目光,却仿佛穿透了这现实的繁华,投向了更遥远的西北,投向了那片隐藏在群山与戈壁之中的实验室,投向了那个由无数科研人员心血凝聚而成的、微小的三维结构之上。
他看到了绕开传统技术壁垒的希望。
这希望,如同“青禾”之名,虽然稚嫩,却蕴含着破土而出的顽强生命力。它需要时间,需要更多的投入,需要承受无数次的失败,但它确实存在。
这缕曙光,不仅照亮了“青禾”项目的未来,也更坚定了廖奎在全球范围内与罗斯戴尔等巨头周旋、为内地技术发展争取时间和空间的决心。他知道,他提供的不仅仅是技术和物资,更是一个方向,一个可能。而内地的科研人员,正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将这种可能,一点点变为现实。
“加快进度,”他对着窗外无声地自语,眼神锐利如刀,“必须在他们(指罗斯戴尔)反应过来,意识到这条技术路径的潜力之前,跑得更快,更远。”
他转身回到书桌前,开始起草一份新的指令。一方面,要求加大对“青禾”项目所需特定材料和实验设备的秘密输送力度;另一方面,则开始构思,如何利用振华在全球的商业网络,为这条全新的技术路径,提前布局知识产权和未来的市场应用。
“青禾”的曙光已然显现,虽然微弱,却足以指引方向,点燃更强大的信念与行动。一场围绕未来科技制高点的无声战争,在这一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喜欢逆流60年代请大家收藏:(m.zjsw.org)逆流60年代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