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港工地的夯声还在耳畔回响,林烨已经站在了上海外滩。1984年初春的黄浦江面,驳船鸣着汽笛穿过晨雾,对岸陆家嘴还是一片低矮的厂房和农田。
"林总,和平饭店的房间订好了。"赵广财提着行李跟上,"按您吩咐,要了朝北的房间,正好能看到证交所大楼工地。"
林烨望着外白渡桥上来往的无轨电车,目光锐利。选择上海作为下一站,不仅因为这里是未来的金融中心,更因为父亲笔记中一句 cryptic 的记录:"浦西七号库,见龙在田。"
"陈家在深圳失手,肯定会把重心转移到上海。"林烨走进饭店旋转门,大理石地面映出他疲惫却坚定的身影,"我们要抢在他们前面布局。"
房间电话录音里已经有三个未接来电——两个来自深圳管委会催促交接工作,一个来自香港的陌生号码。林烨直接拨通秦参谋长专线:"伯伯,我到上海了。"
"动作够快。"电话那头传来键盘敲击声,"给你个联系方式,上海证交所筹备组的王组长,他父亲是我的老战友。"
第一场会面安排在南京东路的老半斋酒楼。王组长是个戴眼镜的知识分子,见面就推过来一沓材料:"股票认购证试点方案,下个月开始征求意见。"
林烨快速翻阅文件,心跳加速。他记得前世上海最早发行的"飞乐音响"股票,认购证黑市价翻了几百倍。但方案里严苛的条件让人望而却步:需要本市户口,限购数量,还要单位盖章。
"王组长,特区经验表明,限制太多反而滋生黑市。"林烨斟酌用词,"如果允许异地认购,反而能规范市场。"
"难啊。"王组长摇头,"现在反对声音很大,说这是搞资本主义。"
临别时,林烨"无意间"落下个信封,里面是深圳特区资金流动的分析报告。他知道,这份报告比任何说辞都管用。
接下来三天,林烨像上紧的发条。白天拜访各大百货公司调研供货情况,晚上在饭店房间绘制资金流向图。赵广财负责跑腿,用特区带来的"大团结"开路,很快摸清了上海的地下金融网络。
"黑市主要在十六铺码头一带。"赵广财压低声音,"认购证还没发行,期货交易已经开始了。听说有温州帮在大量囤积粮票,准备兑换认购证。"
林烨在地图上画了个圈。温州帮的出现印证了他的判断——民间资本早已嗅到机会。但更让他在意的是另一个消息:陈家的人上周就在国际饭店包了长租套房。
"查清楚谁在牵头。"
"叫陈立群,陈立明的堂弟。听说带了个香港操盘手过来。"
较量在无声中开始。林烨通过潮汕商会联系上温州帮头目,在城隍庙茶楼密谈两小时;陈立群则宴请银行系统官员,在外滩俱乐部举办酒会。
转折点发生在周六早晨。林烨在和平饭店餐厅遇到一位白发老人独自用餐,对方手边放着英文版《金融时报》。他注意到老人用红笔圈出的一则消息:美国利率波动对新兴市场的影响。
"老先生也关注国际金融?"林烨上前搭话。
老人抬头打量他:"年轻人懂这个的不多。"
交谈中林烨得知,老人是解放前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最后任经理,现在被返聘为顾问。更关键的是,老人透露了个重磅消息:中央正在研究放开个人股交易限制。
"但有个前提,"老人用筷子蘸水在桌上写了个"稳"字,"不能乱。"
林烨立即调整策略。他让赵广财停止接触黑市,转而联系上海财经大学的教授,赞助召开"证券市场规范化"研讨会。同时通过秦参谋长的关系,向上面递交了《关于建立全国统一证券市场的建议》。
陈立群很快察觉到变化。研讨会第二天,国际饭店打来匿名电话:"林总,陈先生想请您吃个便饭。"
饭局设在锦江饭店包间。陈立群与陈立明有七分相像,但气质更阴柔:"家兄在深圳多蒙照顾。听说林总对证券市场很有见解?"
"略知皮毛。"林烨转动茶杯,"陈先生有何指教?"
"明人不说暗话。"陈立群推过份合同,"我们合作拿下认购证发行权,利润三七开。"
林烨扫了眼合同附件,瞳孔微缩——陈家竟然已经拿到十家企业的承销承诺!这意味着他们早就在暗中布局。
"条件很诱人。"林烨放下合同,"但我有个问题:七号仓库的货,陈先生打算怎么处理?"
陈立群笑容僵住。林烨心中冷笑,父亲笔记里的"浦西七号库"果然戳中了要害。
当晚,林烨冒雨摸到苏州河边的旧仓库区。七号库铁门紧锁,但从门缝能看到里面堆满印着外文的木箱。附近老人说,这仓库解放前是洋行的,去年突然活跃起来,经常有卡车半夜进出。
"查海关记录。"林烨对赵广财说,"我要知道里面是什么。"
三天后,答案让人震惊:箱子里是走私的日本收录机零件,报关单上却写着"机械设备"。更蹊跷的是,收货方是陈家控制的贸易公司。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生1983:开局战神归来请大家收藏:(m.zjsw.org)重生1983:开局战神归来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