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知道,二十五文一斗已经是粮商们的底线,再坚持下去,可能会谈崩。他点头:“好!二十五文一斗,三万斗粮食,三天内交付到平民巷便民点。后续的长期合作,我们再签订协议。”
粮商们见李逸同意,都松了口气,纷纷表示会按时交付粮食。
第二步:便民点平价售粮,缓解百姓困境
三天后,三万斗粮食如期运到平民巷便民点。李逸让人在便民点前搭起了临时粮站,挂起了 “逸品轩平价售粮点” 的木牌,上面写着 “粮食二十五文一斗,每人限购五斗,不赚差价,仅收两文钱运费”。
消息传出,平民巷的百姓们纷纷涌来。一位老大娘拿着钱,激动地说:“李公子真是好人!外面粮铺都卖五十文一斗,这里才二十五文,还能限购五斗,够我们家吃一个月了!”
李逸亲自在粮站维持秩序,让伙计们按顺序给百姓售粮,还特意安排了几位老人优先购买。他对百姓们说:“大家不要急,粮食足够,每个人都能买到。要是家里实在没钱,也可以先欠着,等以后有钱了再还。”
一位年轻的农夫红着眼眶说:“李公子,我家实在没钱了,能不能先欠五斗粮?等明年粮食丰收了,我一定还!”
“可以。” 李逸笑着说,“你去登记一下名字和住址,就可以领粮了。”
当天,粮站共售出粮食五千斗,帮助一千多户百姓解决了粮食问题。百姓们拿着沉甸甸的粮袋,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纷纷向李逸道谢:“多谢李公子!您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
为了确保粮食能真正送到需要的百姓手中,李逸还安排伙计们对平民巷的百姓进行登记,了解每户的人口和粮食需求,优先给断粮的百姓售粮。同时,他还在长安的其他贫民区,设立了两个临时粮站,扩大平价售粮的范围。
第三步:推出 “以工换粮”,兼顾民生与生产
平价售粮虽然缓解了百姓的燃眉之急,但 “逸品轩” 的利润也因此大幅缩水,而且还有部分百姓连二十五文一斗的粮食都买不起。李逸知道,单纯的施舍不是长久之计,必须给百姓提供赚钱的机会,让他们能靠自己的劳动获得粮食。
此时,“逸品棉衣” 的研发已经进入关键阶段,纺织工坊需要大量的工人制作棉衣。李逸灵机一动,推出了 “以工换粮” 计划:
参与对象:长安周边因旱灾断粮的百姓,男女老少均可参与;
工作内容:在纺织工坊帮忙弹棉花、纺线、缝制棉衣,根据工作难度和工作量计算 “工分”;
兑换标准:每完成一个工分,可兑换一斗粮食(价值二十五文),多劳多得,工分可累计,也可兑换现金(二十五文一工分);
额外福利:参与 “以工换粮” 的百姓,可免费在纺织工坊就餐,每天提供两餐(粥、馒头、咸菜),确保他们能吃饱肚子。
“以工换粮” 计划推出后,立刻吸引了大量百姓报名。第一天,就有两百多名百姓来到纺织工坊,其中有擅长针线活的妇人,有身强力壮的男子,还有手脚麻利的少年。
李逸安排工匠对百姓进行简单培训:妇人负责缝制棉衣,男子负责弹棉花、搬运材料,少年负责纺线。工坊内,大家分工明确,干劲十足 —— 妇人手中的针线飞快地穿梭,将棉絮和布料缝制成棉衣;男子们挥动着弹花弓,将棉花弹得松软均匀;少年们坐在纺车前,熟练地将棉线纺成棉纱。
一位名叫刘大娘的妇人,一边缝制棉衣,一边笑着说:“以前在家里没活干,只能看着孩子们饿肚子,现在好了,在工坊干活能换粮食,还能免费吃饭,真是太感谢李公子了!”
一位年轻男子也说:“我之前靠打零工为生,旱灾之后就没活干了,现在在工坊弹棉花,一天能赚三个工分,换三斗粮食,足够家里五口人吃了!”
“以工换粮” 计划不仅解决了百姓的粮食问题,还为 “逸品棉衣” 的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短短半个月,纺织工坊就制作出了五百件棉衣,为冬季的预售做好了准备。
第四步:危机缓解,获皇帝称赞
李逸的 “粮商合作计划” 和 “以工换粮” 计划,很快传到了唐高宗李治的耳中。李治对李逸的做法非常赞赏,特意派程处默前往平民巷和纺织工坊,实地考察。
程处默来到平民巷的平价粮站,看到百姓们有序地购买粮食,脸上满是笑容;又来到纺织工坊,看到百姓们在工坊内忙碌,每个人都干劲十足,还能免费吃饭,心里非常感动。他将看到的情况,详细地汇报给李治。
李治听后,龙颜大悦:“李逸真是爱民如子!在百姓危难之际,不仅拿出自己的利润平价售粮,还推出‘以工换粮’,让百姓靠劳动获得粮食,既解决了民生问题,又促进了生产,真是难得的人才!”
他当即下令,对李逸进行嘉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唐朝当财子请大家收藏:(m.zjsw.org)穿越唐朝当财子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