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将云州地图小心地卷起,用红绸带系好,放在案几一侧,又铺开另一张覆盖大唐中东部的地图。这张地图比云州地图更大,几乎占据了整个案几,上面标注着各地的矿产分布、河流走向和交通要道,连乡间的小路都清晰可见。他用一支黄色的狼毫笔,笔杆上镶嵌着细小的黄铜装饰,在绛州的位置圈出一个醒目的黄点,旁边还用小字标注着 “日产硝石百石”,字迹工整,一笔一划都透着严谨。
“陛下,” 李杰指着那个黄点说道,“这绛州矿是大唐目前产量最大的硝石矿,据我们统计,日产硝石可达百石,而且品质也相当不错。更重要的是,它靠近渭水,距离渭水码头仅三里路程,水路运输极为便利。从那里装船,顺流而下,四日便可抵达长安,再由长安分发到各地的军械坊,非常适合供应长安新械坊的量产需求。” 他拿起案几上的一个小巧的船模,那是用紫檀木雕刻而成的,栩栩如生,“您看,这是渭水流域的货船模型,载重可达千石,一艘船就能运送足够新械坊半月使用的硝石。”
李世民的目光落在绛州矿的位置上,他对绛州并不陌生,那里是大唐的重要产粮区和工业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人口稠密。他还记得去年南巡时,曾路过绛州,看到那里的百姓安居乐业,市集繁荣,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日产百石,确实不少。” 他沉吟道,手指在地图上的渭水河道上轻轻滑动,“有了这样稳定的硝石供应,长安新械坊就能开足马力生产,为前线提供源源不断的武器了。只是,这百石硝石,能制成多少火球弹?”
“回陛下,” 李杰算了算说道,“一石硝石约一百二十斤,百石便是一万二千斤。按照火球弹的配方,每枚火球弹需硝石六两,扣除提纯过程中的损耗,百石硝石大约可制成两万枚火球弹。若能日夜赶工,足以满足前线的需求。”
为了让皇帝更直观地了解绛州矿的硝石品质,李杰让人取来两个白色的瓷盘,瓷盘边缘描着细细的金线,显得极为精致。一个瓷盘里是云州矿的硝石样本,呈淡灰色,里面夹杂着一些黑色的杂质,看起来粗糙而不起眼;另一个瓷盘里则是绛州矿的硝石样本,呈灰白色,晶体颗粒明显,看起来更加纯净,杂质明显更少。
“陛下您看,” 李杰拿起两个瓷盘,让李世民仔细对比,“这是云州矿和绛州矿的硝石样本。相比较而言,绛州矿的硝石更纯净,杂质更少,提纯起来也更省力。而且这里的矿工大多世代以采矿为生,熟稔传统的硝石提纯方法,他们采用的‘水浸法’虽然效率不高,但经验丰富。只要稍加培训,让他们掌握我们新研发的蒸汽加热提纯法,效率就能翻一倍,日产硝石有望达到两百石。”
提到蒸汽加热提纯法,李世民的眼中闪过一丝好奇。他之前听李杰提过蒸汽的妙用,但具体如何应用在硝石提纯上,还不太清楚。“这蒸汽加热提纯法,真有这么神奇?” 他问道,身体微微前倾,露出浓厚的兴趣。
“是的,陛下。” 李杰解释道,“传统的提纯法需要用柴火加热硝石溶液,火候全凭经验掌握,温度不易控制,常常出现提纯过度或不足的情况,提纯效果极不稳定。而蒸汽加热法,是利用煮沸的水产生的蒸汽来加热硝石溶液,温度稳定在一百度左右,受热均匀,不仅能提高硝石的纯度,还能大大缩短提纯时间,从传统的十二个时辰缩短到六个时辰,同时还能减少燃料消耗,每亩地可节省柴火三成。” 他顿了顿,拿起一张图纸,上面画着蒸汽加热装置的示意图,“只要给绛州矿配备足够的蒸汽设备,再培训好矿工,量产硝石绝非难事。我们已经在长安新械坊进行了试验,效果显着,提纯后的硝石纯度可达 95% 以上。”
李世民点了点头,对李杰的说法颇为认同。他知道,李杰在技术方面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从之前的胡椒种植,让大唐有了新的香料来源;到贞观犁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再到香皂的制作,改善了百姓的卫生条件;如今的火药,更是改变了战争的格局。每一项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由不得他不信。
就在这时,李世民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目光变得锐利起来,如同鹰隼一般盯着李杰问道:“朕记得,绛州刺史是李泰的岳父,对吧?”
李杰心中一凛,没想到皇帝会突然提到这一点。李泰是李世民的第四子,封为越王,素有夺嫡之心,平日里招揽了不少文人墨客,与李治明争暗斗,势同水火。而绛州刺史韦挺,正是李泰的岳父,在朝中颇有势力,是李泰一派的核心人物。李杰定了定神,从容地回答道:“陛下说的是,绛州刺史韦挺确实是越王殿下的岳父,他在绛州任职已有五年,颇有政绩。”
“那你就不怕他从中作梗,故意刁难,影响硝石的生产和运输?” 李世民的语气中带着一丝考验的意味。他想看看,李杰不仅在技术上有才华,在处理朝堂关系和权力制衡方面,是否也有足够的能力。毕竟,再好的技术,若不能在朝堂的复杂环境中推行,也是白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从胡椒到蒸汽机的大唐传奇请大家收藏:(m.zjsw.org)从胡椒到蒸汽机的大唐传奇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