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让我们将历史的时钟拨回两千多年前,聚焦于一位用双脚丈量世界、用信念打通东西文明的伟大先行者——
博望侯张骞。
他并非攻城略地的将军,却完成了比军事征服更伟大的功业;
他是一位外交官,更是一位人类探险史上的巨人。
公元前2世纪,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即位,面对北方强敌匈奴的不断侵扰,他决心结束汉朝长达七十年的和亲屈辱。
然而,匈奴铁骑来去如风,汉军主力出击,往往疲于奔命。
汉武帝急需一个全新的、颠覆性的战略来打破僵局。
就在这时,他从匈奴降人口中得知一个关键情报。
原本居住在河西走廊的大月氏部落,被匈奴击败,月氏王的头颅甚至被做成饮器,部落被迫西迁,对匈奴恨之入骨。
一个大胆的“战略外包”构想,在汉武帝脑海中形成:派遣使节,远赴西域,寻找大月氏,说服其与汉朝东西夹击,共灭匈奴!
这无疑是一个石破天惊的计划。
当时,汉朝对西域的了解几乎是一片空白,河西走廊被匈奴牢牢控制,西行之路充满未知与死亡。
这是一场以国家命运为赌注的“战略投资”,需要一位胆识过人、意志坚定的执行者。
时年25岁,担任郎官的张骞,挺身而出,接下了这份“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一支百余人的使团,手持汉节(使者凭证),从长安出发,踏上了西行之路。
他的身边,有一位忠诚的匈奴向导——
堂邑父。
使团刚刚走出陇西,就不幸遭遇匈奴骑兵,全军覆没。
张骞被押送到单于王庭(今内蒙古一带)。
军臣单于得知他欲通月氏,讥讽道:“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
(月氏在我北边,汉朝怎么能派使者过去?我想派人出使南越,汉朝会答应吗?)
然而,单于并未杀他,而是采取怀柔政策,为他娶妻生子,企图消磨其意志。
这一扣留,就是漫长的十年。
十年间,张骞从未忘记自己的使命。
他“持汉节不失”,将代表汉朝使臣身份的旌节看得比生命还重。
他在等待,在观察,在了解匈奴的地理、民情、兵力部署。
这段囚徒岁月,反而成了他深入了解对手的“沉浸式调研”。
公元前129年,张骞趁匈奴监视松懈,毅然抛下妻儿,带领随从堂邑父等人成功逃脱。
他没有选择东归长安,而是继续西行,完成使命!
摆在他面前的,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的死亡之地——
塔里木盆地。
他们穿越戈壁荒漠,靠着射杀禽兽充饥,九死一生,终于首先到达了一个富庶的国度——
大宛。
大宛国王早闻东方汉朝之富庶,见到张骞喜出望外。
张骞说明来意,希望大宛能送他们去大月氏。
大宛王欣然同意,派向导护送张骞先后抵达康居,最后终于到达了朝思暮想的目的地——
大月氏。
然而,此时的大月氏已迁至妫水(今阿姆河流域)北岸,这里土地肥沃,外无强敌,百姓安居乐业。
月氏王早已失去了向匈奴复仇的念头。
张骞在此逗留一年多,反复游说,但月氏王始终婉言谢绝。
联合攻击匈奴的初始使命,宣告失败。
但张骞此行,绝非徒劳。
他详细考察了西域各国的山川地貌、城邑方位、物产人口、兵力强弱、风俗人情。
他了解到,在葱岭(帕米尔高原)以西,还有大夏(巴克特里亚)、安息(波斯帕提亚王朝)、条支(叙利亚塞琉古王朝)、身毒(印度)等众多大国。
一个广阔而真实的世界图景,第一次清晰地展现在汉朝人面前。
公元前128年,张骞动身返回。
为避开匈奴,他改走南道,沿昆仑山北麓东行,不料再次被匈奴俘获。
又被扣留一年有余,直到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他才带着匈奴妻子和堂邑父逃回长安。
去时百余人,归时仅二人。
历时十三载,出使时是风华正茂的青年,归来时已是饱经风霜的中年。
当他将几乎磨秃的汉节交还汉武帝时,满朝文武无不动容。
尽管联合大月氏的军事目的未达成,但张骞带回来的“西域市场调研报告”,让汉武帝大开眼界。
报告中所描述的汗血宝马、葡萄、苜蓿等珍奇异产,尤其是“西域诸国兵弱,可礼而来之,使为外臣”的可能性,让汉武帝下定决心经营西域,彻底“断匈奴右臂”。
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已在漠北之战中击败匈奴主力。
汉武帝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300人使团,携带价值巨万的金币丝绸,牛羊万头,第二次出使西域。
此次的目标是联络西域强国乌孙,劝其东返河西故地,与汉结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历史脱口秀:从三皇五帝到溥仪请大家收藏:(m.zjsw.org)历史脱口秀:从三皇五帝到溥仪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