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对于沈山河来说是难得清闲的一年,一切都已走上正轨,正按照他预设的路线在走。新的计划还不到开启的时候,他需要手头积累起一笔资金来,不用太多,但必须要有,这是他的原则。这样他做起事来才觉得有底气,才敢放手去做。
虽然他也可以通过拉人合伙解决资金问题,但他坚信一点,“人心复杂而易变。”太多的人聚集在一起光是平衡各方利益就会耗去他太多精力,他努力干活,拼命挣钱,为的是让自己以及自己在乎的人过得幸福快乐。他是来享受生活的,不是来自寻烦恼的。简单的说,就是欢乐第一,挣钱是为了生活得快乐。他不想本末倒置,把挣钱放到第一,为着挣钱而伤心劳力。那样的生活别人看着风光,其实自己活得并不如意。
而且,空手套白狼的那一套他玩不来,拿了别人的,就得对别人负责,就得挑起别人递过来的担子。他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已经够重了,没必要再去增加自己的负担,把自己压垮。
于是,他决定利用这难得的闲暇时光,放空自己,好好的品味一下这尘世风雨、人间是非。当然,并不是说他以前就没有过这方面的体会,但以前,他都是被时光所挟裹而被动接受。这次,他要主动的去接近、去感悟。就像他上次的清明之行一样探寻生命的意义,接受心灵的洗礼。
于是,每天傍晚小镇的街道上多了个闲逛的人。
沈山河并不去听小桥流水,也不看稻田青风,这些他从小已经经历得够够的了,即便是现在心态不一样了,但他依然有大把的机会去接触,用不了着刻意的去感受。
他只每天和老人聊聊天、下下棋;或者帮别人逗逗娃、抱抱小孩子;或是听那些流动的商贩讲一讲他们的见闻,讲一讲各种货物进出的门路以及他们的规矩。甚至会躲在一角,听人家夫妻吵嘴、打架,待到时机成熟了就上前劝劝。
当然,他也没忘打听打听一下《鲁班书》下册的踪迹,只依旧如石沉大海。
日子就这样被他打发掉了,转眼就到了“五一”,对这个所谓“劳动者的节日”,沈山河没有任何不一样的感觉,小镇上的人也没有任何异样的反应,乡下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更是无动于衷,他们是劳动者,但没人认为“劳动节”是他们的节日,他的自己也不认可。谁要是吃饱撑着了在他们面前说什么“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指不定会有一个大耳光子过来叫你“光荣”的满脸开花,“美丽”动人。
对于这里的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心中的大节除春节之外,反应最大的就只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其次一点的是元宵节和七月半的鬼节,再其次的就是七夕节、重阳节、腊八节,基本就只是说说,不会有什么反应了。
过完了不是劳动者的“劳动节”之后,端午节随之而来。
端午节源自三闾大夫屈原咱就不说了,咱今天先来掰扯掰扯粽子是吃甜的还是吃咸的。这里是我的主场,我说了算,所以我宣布,这个故事中的所有人,吃粽子必须——蘸白糖,谁来都不好使,我就喜欢吃甜的。
下面行动起来,沈山河他们决定包粽子了,当地的粽子不是三角形,也不是条形,而是最正宗的屈原投江的汨罗一带的牛角粽。先把一到两片粽叶卷成尖角喇叭状,把糯米等放入喇叭筒里,接着封好口,然后用棕树的叶子撕成一条条的像道士的拂尘一样,把粽子绑在撕开的棕叶上,像一串超大号的葡萄。蒸熟后,扯一个下来,撕开粽叶,拿竹签穿起来,蘸点糖,一口下去,那叫一个舒坦,是吃咸粽子的人体会不到的。
包好了粽子,咱们来说说端午节的重头戏——龙舟。
先说做龙舟,说到做龙舟,就不得不提到沈山河的老本行——木匠。因为那时的龙舟都是木头做的。
也不是所有的木匠都能做龙舟,只有其中很少的一部分才行,于是就好样专门做盆做桶的圆木匠(箍桶匠)一样又从木匠行业中细分出一个行当——船木匠,专门做船做舟。
这里顺带说一下,常见的木匠分类中除了圆木匠、船木匠以及锯匠之外,修屋造殿的叫长木匠也叫大木匠,因为他们加工的的是又长又大的构件。还有一类就是沈山河最擅长的打造日用家具的方木匠,因为这些东西基本都是四四方方的。
打造龙舟的木料以轻便难腐者为佳,在当地,首选杉木。
而且打造龙舟的龙骨的木料就好像建房的大梁一样是有讲究的。除了专门的砍伐和落成仪式外,在当地还有一个有趣的说法。就是这根木料必须去偷,但又要让主家发现后来追,然后偷水料的抬着木料跑,主家跟在后面追,追上了,表示这木料不行,造出来的龙舟划不快。追不上,那这木料就成了。
划龙舟是一项十分耗体力的活动,因为要求速度,所以龙舟上要尽可能的压缩空间,基本上达到了人挨人的地步,根本没有活动的余地,别说用劲划,就单单让你全程绷紧神经保持一个姿势我相信很多人都坚持不了多久。所以许多人在划完龙舟后回去要休息十来天才能恢复过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醉梦瑶请大家收藏:(m.zjsw.org)醉梦瑶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