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们看来,关西军失去了西乡隆盛这一核心人物,影响远比自己这点损失严重得多。
于是,幕府抓住时机,再度出兵西进,企图乘势扩大战果。
岂料关西军虽失去主将,却并未陷入混乱,反而在山县有朋的调度下稳住阵脚,迅速组织反击,打得幕府军措手不及,伤亡惨重,只得仓皇后撤,退守关原城,彻底打消了继续西征的念头。
而另一边,关西军也因兵力有限,又担心后方补给难以维持,山县有朋并未趁胜追击,只是率军推进至关原城外,就地构筑防线,与幕府形成对峙之势。
此役过后,幕府无力再举大军进攻,关西军则受限于内部动荡和粮草短缺,也无法东进扩张。
倭国内战由此陷入僵持,双方皆按兵不动,战事归于沉寂。
在这种情况下,两方都将注意力转向了一件更为紧迫的事——为天朝征募前往北美的青壮劳力。
此时倒幕势力已归附天朝,成为其属藩的消息早已传开。
幕府心中虽有不甘,却不敢表露半分,反而因为对方也得到了天朝支持,更需竭尽全力表现忠诚,以争取上国青睐。
因此,双方都对此事极为重视。
幕府仅用三个月便召集了十二万青年,超出原定目标整整两万。
关西军毫不示弱,一口气征召十五万人,并加以基本军事训练,使其不仅懂得军中规矩,还具备一定战斗能力。
此举赢得了天朝的认可,作为回报,朝廷同意向关西军提供一千吨大米,缓解其粮食危机。
这一千吨米看似不多,勉强够十万人吃上一个月,但它传递出的信号极为重要,令关西军上下大受鼓舞。
他们终于明白:只要能为天朝效力,并让上国满意,便有可能打破封锁,摆脱困境。
于是全军上下更加卖力,不仅继续扩大征召规模,还将不少中下层军官编入这支劳工队伍,以便加强管理与控制。
这样一来,天朝接手时无需费力整顿,便可直接投入使用。
对关西军而言,眼下战局胶着,既无力东征消灭幕府,又被天朝禁止擅自行动。
与其维持庞大军队耗费资源,不如裁减部分冗员,把多余军官安置到这支外派队伍中。
既能节省开支,又能解决人事安置问题,还能讨好上国,可谓一举三得。
大保久利通确有才干,在他主持之下,短短一月间,又训练出十万素质更高、纪律更强的青壮,远超前一批水准。
天朝为此深感满意,遂宣布恢复与关西地区的民间商贸往来,允许粮油米面等生活物资从天朝进口。
更令人惊喜的是,只要出得起钱,天朝还可包船运送,直接把货物送到关西港口。
反正天朝船队本就要运送建材、军械前往鹿儿岛,协助建立首个海军基地,顺路捎带些民用物资赚取运费,何乐而不为?
消息传来,关西军民欢欣鼓舞。
这意味着持续一年多的海上封锁终于松动,他们重新获得了对外采购的渠道。
当然,连年征战使得关西财力枯竭,一时拿不出足够现银购买大量物资。
他们只得将各类物资低价抛售,换取天朝的米粮油盐等日常所需。
这样一来,天朝在对日贸易中获利颇丰:前去时把粮食等生活用品以高价卖给关西军,返程时再用低价收购倭国的各种资源运回国内销售,赚得盆满钵满。
一进一出之间,双方看似都得了好处,但实际上定价权牢牢掌握在天朝手中,这种贸易格局对天朝极为有利,而对倭国却极不公平——他们逐渐沦为天朝廉价原料的供应地,在不知不觉中被深度榨取。
然而眼下关西军处境艰难,与其被彻底封锁、物资滞销,倒不如接受这样的交易。
哪怕价格偏高一些,只要能换来救命的口粮和补给,也算值得。
毕竟若继续封锁下去,饿死的人只会更多。
关西军这一番作为,令幕府上下震动不已。
德川庆喜原本对老中井上正直的工作还算满意,可如今眼看大保久利通率领的关西军不仅成效显着,还受到天朝嘉奖,心中顿时难以忍受。
但他不敢向天朝表达不满——天朝是宗主,倭国只是属邦。
从无属国挑战宗主之先例,真要惹恼了天朝,哪怕不派兵征讨,只须在贸易上稍作限制,倭国便已承受不起。
怒火无处发泄,德川庆喜只能转向井上正直大发雷霆。
他质问对方:为何你们起步更早,招募人数却远逊于关西军,连兵员素质也相差甚远,竟在对比之下惨败如斯?
井上正直本就在主持此事期间收受了不少馈赠,此刻被主君当面斥责,心中惶恐不安。
自此再也不敢懈怠,也不敢再收任何好处,只得全力以赴投入事务之中。
在关西军与幕府相继发力之下,不到半年时间,整个倭国竟为天朝集结起七十五万仆从军!
这个数目,对于天朝来说,已然绰绰有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清穿:最强舰队!老子才是列强请大家收藏:(m.zjsw.org)清穿:最强舰队!老子才是列强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