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改造项目协调小组办公室(简称“协调办”)设在区委大楼四楼东侧,占据了一间比综合科大得多的会议室。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与综合科截然不同的紧张气息——堆积如山的图纸、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工作人员步履匆匆的身影,还有空气中挥之不去的烟味和浓咖啡的味道。这里,是云川区当前最炙手可热、也最如履薄冰的权力与压力中心。
林溪抱着自己那台用了多年的笔记本电脑和一摞刚打印出来的资料,站在协调办门口,深吸了一口气。昨天沈砚舟当众下达指令的场景还历历在目,那份沉甸甸的任务和周围同事复杂的目光,让她一夜辗转难眠,却也激起了她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
她推门进去。
“哟,林溪同志?欢迎欢迎!” 一个略显圆滑的声音响起。说话的是协调办副主任,钱前进。他四十多岁,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脸上挂着程式化的笑容,快步迎了上来。“沈书记亲自点将,我们协调办可是蓬荜生辉啊!” 他热情地伸出手。
林溪连忙伸手与他握了握:“钱主任您好,我是来报到学习的,请多指教。” 她的态度谦逊而真诚。
“指教不敢当,沈书记看中的人,能力肯定过硬。” 钱前进笑着,眼神却飞快地扫过林溪略显青黑的眼圈和朴素得甚至有些学生气的穿着,眼底深处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来来,你的工位在这边。” 他引着林溪走向角落里一个相对僻静的位置。
“小林啊,” 钱前进指着堆在工位旁边半人高的文件,“这些都是南巷片区的基础资料、前期调研报告、相关政策和兄弟区县的改造案例,沈书记交代了,你要做方案,这些都得吃透。时间紧,任务重,辛苦你了!” 他拍了拍那堆文件,语气带着一种“重任在肩”的意味,笑容依旧,但话里话外透出的压力不言而喻。
“谢谢钱主任,我会尽快熟悉。” 林溪看着那堆“小山”,心知这是沈砚舟说的“脚踏实地的方案设计”的第一步。她没有丝毫抱怨,放下东西,立刻开始整理。
协调办的人对她的到来反应各异。有人好奇地打量,有人客气地点头,也有人(尤其是一些资历较老的科员)只是淡淡瞥了一眼,便继续埋头自己的工作,眼神里带着一丝“空降兵”、“关系户”的疏离和不以为然。林溪能感受到那种无形的隔阂,但她选择了忽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眼前的“大山”中。
时间只有三天。
林溪开始了近乎疯狂的工作模式。白天,她一头扎进资料堆里,像一块干涸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关于旧城改造的所有信息:政策法规的边界、补偿标准的细则、安置房源的现状、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分析、过往类似项目遇到的坑……她强迫自己从感性的“温度”中抽离出来,用最理性的眼光去审视每一个数据、每一个条款背后的逻辑和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
晚上,她带着资料回到自己租住的小屋,继续挑灯夜战。困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啃几口面包。沈砚舟那句“光有情怀不够,更需要脚踏实地的方案设计”像鞭子一样悬在她头顶。
针对报告中的几个关键建议,她开始进行艰难的细化:
1. “邻里互助档案”落地:
* 她查阅了大量社区网格化管理资料和外地经验,发现单纯依靠社区干部记录不现实。她设计了一个“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利用现有的社区服务APP端口,建立电子档案库,由网格员或志愿者定期更新特殊人群需求;同时,在搬迁过渡期和新社区入住初期,组织“老邻居结对子”活动,由协调办提供小额活动经费支持,促进邻里互助氛围形成。她还初步估算了一个小型公益项目的启动资金需求。
2. “老树纪念”方案:
* 这比想象中更难。实地考察后确认,那棵老槐树确实在规划红线内,无法原地保留。林溪绞尽脑汁。她咨询了园林专家,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根脉印记”计划。在树木移除前,聘请专业团队进行3D扫描建模,精确记录其形态;截取部分有代表性的枝干(需林业部门审批),交由本地非遗传承人进行艺术化处理(如木雕、根艺);在老槐树原址地面,用特殊材料镶嵌其根系走向的“脉络”图案,并设置一个带有二维码标识的小型纪念牌,扫码可查看老树历史、3D模型及“树魂”艺术品的制作过程和展示地点(计划放在新建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她详细列出了每一步的牵头部门、所需流程、技术可行性评估和初步预算(包括扫描、专家、材料、非遗传承人劳务费等)。
第三天下午,距离下班还有两个小时。林溪揉着酸胀的太阳穴,盯着屏幕上刚刚完成的方案框架和核心部分的细化内容。虽然还不够完美,细节仍需打磨,但核心思路、操作路径和初步预算评估已经清晰地呈现出来。她长长舒了一口气,正准备打印出来最后检查一遍,办公室的门被推开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他的指尖江山请大家收藏:(m.zjsw.org)他的指尖江山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