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武昌城的颓势与辽国公的湖广方略
江汉平原的暮春,湿气裹着长江的水汽,沉甸甸地压在武昌城上空。城北的粮库外围,几个饥肠辘辘的百姓蜷缩在墙角,眼巴巴望着紧闭的库门,而库内值守的士兵却斜靠在粮囤上,偷偷将袋中粮食倒给自己带来的家仆;城南的校场上,稀稀拉拉的士兵拿着生锈的长矛,有气无力地比划着,队列歪歪扭扭,甚至有人趁着操练间隙溜到一旁的树荫下打牌赌钱;长江码头边,几艘破旧的战船搁浅在滩涂,船底长满青苔,甲板上散落着腐烂的绳索——这是刘良佐抵达武昌的第三天,眼前的景象,比他在南京辽国公府领命时,王磊用红笔在《湖广舆图》上圈出的“军疲、粮缺、政乱”三个词,还要触目惊心。
刘良佐身着玄色织金武官袍,腰间悬着王磊亲授的“湖广总兵”鎏金令牌,令牌上雕刻的“镇楚安邦”四字,在灰蒙蒙的天光下仍透着威严。他年近四十,身形魁梧,脸上带着几分久经沙场的沧桑,右脸颊一道浅浅的疤痕,是早年在安徽与流寇作战时留下的印记。此刻,他站在武昌总兵府的露台前,目光扫过城中乱象,眉头紧紧蹙起——三天前,他刚到武昌时,不仅看到军队涣散、粮库空虚,还发现地方官与将领相互勾结,虚报兵额、克扣军饷,甚至有将领暗中与湖南的流寇残余往来,企图倒卖军械牟利。
三天前,南京辽国公府的书房里,檀香袅袅,王磊站在巨大的舆图前,手指落在湖广的版图上,沉声道:“明辅(刘良佐字),湖广是大明的‘腹心粮仓’,东连江西、安徽,西接四川、贵州,北邻河南,南抵广东,长江横贯其中,既是南北物资转运的枢纽,也是北伐军最重要的粮源地。如今湖广有三大症结,你需逐一破解。”
说着,王磊用三根手指依次点在舆图上的三个红点:“其一,军备废弛。原湖广卫所军队号称十万,实则能战之兵不足四万,且多为老弱病残,武器多为崇祯初年的旧制刀枪,燧发枪不足千支,战船更是年久失修,连长江航道的巡逻都难以维持。更严重的是,将领们各自为战,武昌的左梦庚部(左良玉之子)与长沙的陈泰部互不统属,甚至为争夺粮饷多次发生摩擦,根本无法形成合力。其二,粮食短缺。去年江汉平原遭遇洪涝,大片稻田被淹,粮食减产近四成,而地方官与豪强勾结,囤积居奇,将粮价抬高三倍,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流民遍布武昌、长沙城郊,甚至有饥民铤而走险,加入流寇残余。其三,治理混乱。湖广下辖的荆州、襄阳、常德等地,土司与地方官矛盾尖锐,有的土司甚至截留朝廷赋税,私设关卡,阻碍物资流通,而地方官因忌惮土司势力,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乱象滋生。”
刘良佐当时单膝跪地,双手接过王磊递来的令牌,沉声道:“国公爷放心,末将定在三个月内整训出精锐之师,半年内稳定粮价、安置流民,一年内理顺湖广治理,让‘湖广熟,天下足’的名号重现,为北伐军提供充足粮饷!”
王磊扶起他,从案上拿起一个锦盒,递给刘良佐:“这里面有三样东西,是你镇抚湖广的根基。第一,五万石粮食、八千支燧发枪、两百门轻型火炮,还有配套的弹药与两千套农具,分三批从江南经漕运入长江,半月内陆续抵达武昌、长沙、荆州三地,用于赈济流民、整训军队;第二,《湖广治要策》,里面详细记载了军队整训的新式操典、江汉平原水利修复方案,以及与左梦庚部的协同防御计划,尤其提到左梦庚虽年轻气盛,但有勇有谋,你需以‘联而不合’的策略与其相处,既借助其部战力,又要通过划定防区、共享粮饷形成制衡,避免其独大;第三,调派三十名情报司暗探、二十名江南农师与十名水利工匠,暗探帮你查清地方官与将领的勾结情况,农师负责推广耐旱稻种与新式农具,水利工匠则指导修复江汉平原的堤坝与水渠。”
王磊顿了顿,又指着舆图上的江汉平原,补充道:“湖广的核心是‘粮’,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是产粮重地,必须优先修复受损的水利设施,尤其是荆江大堤与汉江下游的排水渠,这两处若再溃决,今年秋收恐难保障。另外,左梦庚部驻守武昌,你可将长沙、荆州划为自己的防区,重点整训当地军队,同时在武昌与长沙之间修建粮道驿站,确保粮食能快速转运,既满足本地需求,又能及时支援北伐前线。对流寇残余与不服从的土司,需‘剿抚并用’,对愿意归顺的,可给予安抚,对顽抗者,务必严惩,以儆效尤。”
此刻,刘良佐摩挲着怀里的《湖广治要策》,想起王磊的嘱托,眼神逐渐坚定。他转身走进总兵府,召集湖广的各级将领与地方官议事。议事厅内,气氛压抑,武昌知府赵文渊、长沙副将陈泰、左梦庚部的参军李修等人,要么低头摆弄着衣袖,要么偷偷用眼角余光打量刘良佐,显然对这位新上任的总兵心存戒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回到明末做皇帝》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爪机书屋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爪机书屋!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m.zjsw.org)回到明末做皇帝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