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元年,岁次己亥,元日。
雪后的燕云大地,琼枝玉树,银装素裹,却不见半分萧索。从幽州城的巍峨城楼到西域的绿洲城邦,从高丽的汉江之畔到东瀛的樱花之乡,从蒙古草原的穹庐群落到大辽故地的炊烟村落,数千万燕云子民,正以最炽热的欢腾,迎接这个承载着新生与希望的新年。
幽州作为燕云的都城,更是热闹非凡。一夜瑞雪过后,朝阳初升,金色的阳光洒在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上,积雪折射出璀璨的光芒。街道两旁的店铺早已张灯结彩,红灯笼挂满了屋檐,“鸿盈坊”的金字招牌在白雪映衬下格外醒目。店铺内,各色商品琳琅满目——西域的葡萄干、波斯的地毯、高丽的人参、东瀛的漆器鱼货,还有燕云本土出产的白糖、精盐、玻璃器皿、高浓度烈酒,以及物美价廉的棉布成衣,引得百姓们摩肩接踵,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与宋廷皇宫的奢靡不同,燕云王府的新年,透着一股温馨而务实的暖意。王府内没有繁琐的仪仗,没有铺张的宴席,取而代之的是家人团聚的温情与对民生的牵挂。天刚蒙蒙亮,范正鸿便身着一身素色劲装,带着长子范承燕,出了王府大门,走上幽州街头。
“爹爹,你看!那红灯笼真好看!”八岁的范承燕穿着一身厚厚的棉袍,小脸冻得通红,却难掩兴奋。他手中拿着一根糖葫芦,蹦蹦跳跳地指着街边的店铺,“还有鸿盈坊的糖人,昨日娘说,今日要给弟弟妹妹也各买一个!”
范正鸿笑着揉了揉儿子的头,目光扫过街上的百姓,眼中满是欣慰。街道上,男女老少皆面带笑容,身着崭新的棉布衣裳,孩子们提着灯笼追逐嬉戏,老人们坐在店铺门口晒太阳、拉家常,商人们热情地招呼着顾客,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正是他多年来苦苦追求的——让天下百姓远离战乱,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承燕,你看这些百姓,脸上都带着笑。”范正鸿沉声道,“这便是我们燕云推行改革的意义。但凡只有让百姓吃饱穿暖,有田种、有活干、有钱花,百姓不反,天下就没了一半。
范承燕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举起糖葫芦道:“爹爹,我知道!周先生教过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我们燕云的燕云券很好用,昨日我用娘给的压岁钱,给妹妹买了一个布老虎!”
范正鸿哈哈大笑,心中倍感欣慰。鸿盈坊推行的燕云券,如今已成为燕云全境乃至世界地区的通用货币之一,统一的度量衡与稳定的币值,彻底改变了以往以物易物、货币混乱的局面,极大地促进了商业流通。而“燕云军用券”则专门用于军需调度,与民生货币严格区分,既保障了军队供应,又避免了对民间经济的干扰。
父子二人行至街角,只见一群百姓围在一块巨大的告示牌前,议论纷纷。告示牌上用清晰的字迹写着燕云新年期间的各项新政:土改已在辽西、西域、蒙古诸部全面完成,所有无地、少地的百姓皆分到了土地,官府发放了农具与种子;军改推行“全民皆兵,耕战结合”,适龄男子农时耕种,闲时练兵,既保障了兵源,又不耽误生产;商业改革取消了苛捐杂税,鼓励百姓经商,鸿盈坊设立了专门的商贷机构,为小商户提供低息贷款;税务改革实行“摊丁入亩,按亩征税”,税负公平,百姓负担大大减轻。
“今年的土改真是好啊!”一位白发老人感慨道,“我家在辽西的三亩地,以前是地主的,如今分到了自己手里,官府还送了耕牛和种子,今年肯定能有个好收成!”
“还有军改,我家那口子,闲时去练兵,官府给补贴,农时回家种地,两头不耽误。”一位妇人笑着说道,“去年练兵还得了奖励,买了这身新衣裳,孩子们也能吃上肉了!”
“鸿盈坊的商贷也帮了我大忙!”一位年轻的货郎道,“我以前摆摊没本钱,借了商贷进了些玻璃器皿,倒去西域,这半年赚的钱,都够盖新房子了!”
范正鸿听着百姓们的议论,心中百感交集。这些改革,看似简单,实则耗费了无数心血。从制定政策到推行实施,从应对士族地主阻力到解决问题,赵鼎、闻焕章、李助等一众谋臣宵衣旰食,各地官员实地勘察,无数将士保驾护航,才换来了如今的局面。
正说着,一阵欢快的鼓乐声传来。只见一支秧歌队从街那头走来,队员们身着五彩斑斓的衣裳,手持绸带、扇子,踩着欢快的节奏翩翩起舞。队伍最前面,是两位扮成渔翁渔婆的艺人,滑稽的动作引得百姓们哈哈大笑。秧歌队后面,跟着舞龙舞狮的队伍,金龙银狮在雪地里翻滚跳跃,威风凛凛,孩子们跟在队伍后面,欢呼雀跃。
“爹爹,我们去看舞龙!”范承燕拉着范正鸿的手,兴奋地说道。
范正鸿笑着点头,跟着人群一同上前。只见舞龙的队员们皆是精壮的汉子,他们大多是附近的农户,农闲时加入了民间艺人队伍。金龙在锣鼓声中上下翻飞,时而盘旋,时而跳跃,龙嘴里喷出的彩纸,在阳光中散落,如同漫天飞舞的花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水浒,猎国之武正请大家收藏:(m.zjsw.org)水浒,猎国之武正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