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上公园出来,刘俊又带她们去了天津最繁华的大商场。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几人目不暇接,俊英给冬冬买了双黑色的小皮鞋,换下了她脚上的布鞋,这是冬冬的第一双属于自己的皮鞋,虽然有点儿正好,但是她宁可委屈着脚趾,穿了很久。
冬冬盯着柜台里的布娃娃挪不开脚,俊英拉了拉她的手,小声说:“下次再给你买,咱们这次是来办正事的。”王芳则在电器柜台前仔细查看电视机的型号,和售货员核对进货细节,俊英在一旁帮忙记录,二舅抱着冬冬,耐心地等着她们。
临走时,二舅偷偷给冬冬买了一个橡皮娃娃,冬冬抱在怀里,宝贝得不得了。
提出来的电视机直接发货到盘锦的工农兵商店,很顺利。
三天后,俊英和王芳领着冬冬踏上了返程的火车。火车上,冬冬抱着娃娃,翻看着手心里的照片,照片上的人笑得那么灿烂,阳光仿佛都定格在了那一瞬间。
转眼就到了八月,暑气正盛,树上的知了叫得人心烦。俊英和张义芝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手里摇着蒲扇,话题离不开冬冬。
“冬冬都五岁了,明年就六岁,可我想着让她早点上学,多学点东西。”俊英扇了扇蒲扇,眼神里满是期待。
张义芝点点头,手里的蒲扇慢了下来:“我也这么想,可咱这儿的小学,得够六岁才能报名,冬冬还差一岁呢。”
“先去试试呗,万一学校通融呢?”俊英不死心,她早就听说隔壁家的孩子就是五岁多上的学。
报名那天,天刚亮,俊英就给冬冬换上了新做的花裙子,梳了圆圆的学生头。
德昇骑着自行车,载着母女俩往学校赶。学校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都是送孩子报名的家长。
报名处设在一间临时教室里,一位戴着眼镜的女老师坐在桌子后面,面前摆着登记本和试卷。
轮到冬冬时,老师抬了抬眼镜,笑着问:“小朋友,叫什么名字呀?”
“我叫夏冬冬。”冬冬脆生生地回答,小手紧紧攥着衣角。
“那老师考你数数,能从一数到一百吗?”老师温和地说。
冬冬深吸一口气,数了起来:“一、二、三……九十八、九十九、一百!”数得又快又准。
老师点了点头,又拿出一张写着简单汉字的纸:“那这些字认识吗?”
冬冬指着纸上的字,一个一个念:“大、小、人、口、手、天、地……”除了个别复杂的字不认识,大部分都念对了。
老师笑着夸:“这孩子真聪明,学得挺好。”俊英刚想笑,老师话锋一转:“可是孩子岁数不够呀,还差一岁呢,不符合规定,报不了名。”
俊英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了,德昇也皱起了眉头:“老师,孩子这么聪明,就通融一下吧,我们家长保证不耽误她学习。”
老师摇了摇头:“不是我不通融,这是学校的规定,我也做不了主。”
从学校出来,俊英的心情跌到了谷底。冬冬不明所以,拉着俊英的手问:“妈,我不能上学吗?”
俊英蹲下来,摸了摸女儿的头,强忍着失落说:“能,妈再想办法。”
回到家,俊英饭也吃不下,坐在椅子上唉声叹气。
“要不就再等一年?”德昇劝道。
“再等一年?冬冬都能学不少东西了,再带她在家玩一年,多可惜。”俊英反驳道,“再说,我天天要去商店上班,也没多少时间管她,总不能让她再瞎玩一年吧?”两人说着说着,就有点争执起来。
冬冬坐在一旁,小声地哭了:“我想上学,我想和同学们一起玩。”
冬冬上学的事,成了压在俊英心上的石头,不免让她唉声叹气。财务室的几个人,七嘴八舌的给俊英出主意。
正在这时,商店的孟主任路过门口,听见屋里的动静,就推门进来了。
孟主任是个热心肠的人,平时很照顾俊英。“怎么了这是?大老远就听见你们吵吵。”孟主任笑着问。
俊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孟主任听了,沉思了一会儿:“这事儿不难办,孩子这么聪明,不上学可惜了。你去派出所把冬冬的岁数改大一岁,不就符合规定了吗?”
“改岁数?能行吗?”俊英有点犹豫。“怎么不行?我邻居家的孩子就是这么办的,你拿着户口本,跟户籍员好好说说,就说当初登记的时候记错了。”
孟主任拍了拍俊英的肩膀,“放心去吧,我跟派出所的老张认识,到时候我打个招呼。”
有了孟主任的话,俊英心里有底了。
第二天一早就揣着户口本,去了派出所。
户籍员是个四十多岁的男人,姓张,态度挺和蔼。俊英把情况一说,又提到了孟主任,张户籍员翻了翻户口本:“行,我看看,当初确实是登记错了?”
“对对对,都是我们不好,当初生孩子的时候忙糊涂了,记错了日子。”俊英连忙点头。
张户籍员没再多问,拿起笔,在户口本上把冬冬的出生年份改了一下,又盖了个章:“好了,这下没问题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本自俱足请大家收藏:(m.zjsw.org)本自俱足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