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小军在盘山工农兵商店已经站了两年柜台。
盘锦的气候冬寒夏热,商店里的水泥地总带着一股潮湿的凉气,货架上的商品不算丰裕,却码得整整齐齐。布匹区的卡其布、灯芯绒按颜色叠成长方垛,副食区的酱油醋装在粗陶坛里,坛口蒙着两层纱布,五金区的铁钉、铁丝用牛皮纸包成一小捆一小捆,贴着手写的价签。
小军从布匹组调到了副食组,每天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袖口挽到小臂,麻利地给顾客称盐打醋、算账找零,指尖常年带着一股酱料混合的味道。
傍晚下班,小军骑着那辆半旧的“永久”自行车,沿着坑洼的土路往张义芝家赶。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晚风吹过路两旁的杨柳,唱起沙沙沙的欢歌。
回到家,她扒拉几口晚饭,就钻进偏厦子,把小台灯拧亮,借着昏黄的光复习功课。桌上堆着几本翻得起了毛边的高中课本,还有从图书馆借来的《数理化自学丛书》,书页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
“小军,歇会儿吧,都看大半夜了。”张义芝端着一杯热水走进来,看着老闺女布满血丝的眼睛,心疼地说,“考大学这事儿,尽力就好,别熬坏了身子。”
小军揉了揉太阳穴,苦笑了一下:“妈,我想再试试。去年差了二十分,今年题更难,可我总觉得,多学一点就多一分希望。”
这两年,恢复高考的消息像一缕春风吹遍全国,小军的心也被撩得滚烫。可高考的门槛越来越高,报考的人多如牛毛,像她这样没上过正规高中、全靠自学的,想考上简直难如登天。
连续两年落榜,她心里不是不慌,可每当放下书本,想到一辈子困在这小城里,心里又不甘。
高考是小军的梦想,却并不是她的归宿。
张义芝这边的亲戚已经开始张罗着给小军物色对象了。
“闺女家,终究要找个好归宿,”张义芝的弟弟张义合的媳妇拉着小军的手说,“你都二十四了,再挑就成老姑娘了,舅妈给你瞅着,找个踏实本分的,日子才能安稳。”
小军低着头不说话,心里五味杂陈。她不是不想找对象,只是心里还揣着考大学的梦,总觉得不该就这么草率地把自己嫁了。可架不住亲戚们一遍遍撮合,她也只能硬着头皮应付。
转机出在张义合的二儿媳妇王桂莲身上。桂莲在盘山战备714车队当调度。
这年秋天,车队新分配来一批沈阳下乡的知识青年,其中一个叫秦明的小伙子,很快就引起了她的注意。
714车队建在城郊的荒地,四周围着铁丝网,门口竖着“战备重地,闲人免进”的牌子。车队里除了几辆解放牌卡车,就是一排排简陋的红砖宿舍,装卸队的工人们大多住在这儿。
桂莲每天穿着蓝色的调度服,拿着调度本在车队里穿梭,安排车辆运输、装卸货物,嗓门洪亮,做事干脆利落。
小秦刚来时,被分配到了装卸队。他个子不算高,也就一米七左右,皮肤是健康的小麦色,眼睛亮得像星星,浑身透着一股精神劲儿。
装卸队的活儿又苦又累,扛麻袋、搬钢材,一天下来浑身是汗,工人们歇下来不是抽烟聊天,就是靠着墙根晒太阳打盹。
可小秦不一样,只要一有空,就从随身的帆布包里掏出一本书,找个安静的角落坐着看。
那天中午,日头正好,装卸队的工人们都扎堆坐在宿舍墙根下晒太阳,有的脱了鞋抠脚,有的叼着烟卷侃大山,唯独小秦坐在离人群不远的台阶上,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书,看得入神。
桂莲路过时,无意间瞥了一眼,书名是《汽车修理大全》,书页已经被翻得有些破旧,上面画满了红色的横线。
“小秦,不歇会儿?”桂莲走过去搭话。
小秦抬头,看见是调度,赶紧站起来,有些腼腆地笑了笑:“王姐,我看会儿书。”
“看这个?”桂莲指了指他手里的书,“你还懂汽车修理?”
“就是喜欢,以前在沈阳时,跟着我爸学过一点,”小秦挠了挠头,“想着在车队里,多学点技术总有用。”
桂莲心里一动。这小伙子不仅干活干净利落,不偷懒耍滑,还这么爱学习,实属难得。
她想起小军,也是个爱看书、心气儿高的姑娘,两人说不定能合得来。
之后几天,桂莲有意无意地多留意了小秦。她发现小秦不仅爱学习,为人也实在。
有一次,装卸队卸一批精密仪器,包装有点破损,别人都怕担责任,躲得远远的,唯独小秦主动站出来,小心翼翼地用帆布把仪器裹好,又找来木板加固,全程一丝不苟。
还有一次,车队里一辆卡车出了故障,修理工一时找不到问题所在,小秦在旁边看了一会儿,试探着说:“师傅,会不会是化油器堵了?”修理工半信半疑地拆开一看,还真如其所言。
桂莲越看越满意,便托车队里的老会计打听小秦的家世。老会计是沈阳人,和小秦算是老乡,一问才知道,小秦的父亲是沈阳汽车制造厂的技术员,家里兄弟姐妹多,他排行老三。当年响应号召下乡,现在虽然在车队干活,但心里还盼着能有机会调回沈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本自俱足请大家收藏:(m.zjsw.org)本自俱足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