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网”原型机在林小雨和陈星衍身上取得的成功,像一剂强心针,注入了因“杂音”事件而略显微妙的书院氛围。但林见鹿深知,技术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实验室里的惊艳演示,而在于它能否照亮普通人的生活,尤其是那些身处阴影中的人们。
于是,在严格的安全和伦理审查后,“织网计划”启动了其首个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应用试点——“曙光”项目,旨在帮助脊髓损伤导致的瘫痪患者,通过意念控制外骨骼,重新获得“行走”的能力。
经过多轮筛选,第一位受试者确定了。他叫李振邦,曾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桥梁工程师,五年前因工地意外导致胸椎以下完全瘫痪。他并非书院成员,而是通过宁州市残联和医疗系统推荐,经过了严格的身心评估和知情同意程序。选择他,不仅因为他拥有坚强的意志和清晰的认知,更因为他作为工程师的思维模式,有助于更客观地反馈技术细节。
项目在书院附属的康复中心进行。这天下午,康复中心的训练室被布置得简洁而明亮。一面是巨大的单向玻璃,后面是林见鹿、沈渊、埃琳娜、赵青瓷等核心团队成员;另一面,李振邦坐在特制的轮椅上,神色平静中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紧张和期盼。他的妻子和年幼的女儿也被允许在场,站在稍远的地方,紧紧握着彼此的手。
赵青瓷仔细地为李振邦戴上那黑色的“织网”头带,动作轻柔而专业。“李工,放轻松,就像我们之前训练时一样。刚开始可能会有点不习惯,就像学用一双新的、无形的‘手’和‘脚’。”她声音温和,带着安抚的力量。
李振邦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目光投向房间中央那副闪烁着金属光泽的、结构精密的下肢外骨骼。那是见鹿高端制造部门与“织网”团队联合开发的,轻量化且动力强劲。
“系统自检完成,神经信号链接稳定。”赵青瓷看着控制台屏幕,汇报着,“灵犀”算法已经完成了对李振邦个体神经信号特征的基线学习和适配。
“李工,我们开始第一步。”赵青瓷的声音通过耳机传来,“请集中注意力,想象……抬起你的右脚。”
李振邦闭上了眼睛,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他所有的精神都凝聚在那个简单的意念上——抬脚。对于常人来说不假思索的动作,对他而言,却需要调动全部的心力,去“唤醒”那些沉寂了五年的神经通路。
一秒,两秒……外骨骼的右腿关节处,传来一阵极其轻微的电机驱动声。紧接着,在所有人屏息凝神的注视下,那只金属与复合材料构成的右脚,带着李振邦无力下垂的腿,缓缓地、颤抖着,离开了地面!
虽然只抬起了不到十公分,虽然动作缓慢而笨拙,但这无疑是奇迹般的一步!
“成功了!”玻璃后面,埃琳娜忍不住低呼一声,用力捏紧了拳头。沈渊紧抿的嘴角也微微松动。林见鹿静静地看着,眼神深邃,看不出喜怒,但微微加快的呼吸暴露了他内心的波澜。
李振邦猛地睁开眼睛,看着自己那只悬浮在空中的、由机械支撑的脚,瞳孔因震惊而放大。五年了,他第一次“看到”自己的腿执行了大脑的命令!一种混合着巨大酸楚、难以置信和狂喜的情绪,瞬间冲垮了他的镇定,眼眶瞬间红了。
他的妻子捂住了嘴,泪水无声滑落。小女孩虽然不太明白发生了什么,但看到爸爸妈妈的反应,也紧紧抱住了妈妈的腿。
“很好!李工,保持住!现在,尝试……向前迈步。”赵青瓷的声音也带着一丝激动,但依旧保持着专业。
迈步,比抬脚复杂得多。需要协调双腿,需要平衡……李振邦再次集中精神,想象着行走时肌肉发力的感觉。外骨骼在他的意念驱动下,开始发出更密集的、细微的电机声。右腿僵硬地向前摆动,落地,然后左腿颤抖着抬起,跟进……
一步,两步,三步……
他走得极其缓慢,如同初学走路的婴儿,每一步都伴随着身体的摇晃和机械的辅助调整。汗水浸湿了他的鬓角,但他的眼神却越来越亮,那是一种重获部分掌控权的、无法言喻的光芒。
他绕着训练室走了短短一圈,不过十几米的距离,却仿佛走完了一个世纪。当他最终在起点停下,由外骨骼辅助缓缓坐回轮椅时,整个训练室陷入了短暂的寂静,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不仅是玻璃后的团队,连在场的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李振邦靠在轮椅上,大口喘着气,不是身体上的劳累,而是精神高度集中后的虚脱,但他脸上却洋溢着五年未曾有过的、灿烂而真实的笑容。他的妻子和女儿冲上前,紧紧抱住了他,一家三口泣不成声。
“我们……我们成功了!”赵青瓷摘下耳机,激动地转向林见鹿等人,声音哽咽。
林见鹿走上前,隔着玻璃,看着那相拥的一家三口,缓缓点了点头。他按下内部通讯键,声音清晰地传到训练室内:“李工,恭喜你。这是你自己的勇气和毅力迈出的第一步,技术只是工具。感谢你的信任和参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生2004,系统助我人生开挂请大家收藏:(m.zjsw.org)重生2004,系统助我人生开挂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