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祭司以利亚撒的儿子非尼哈和众领袖们,离开在基列地的流便人和迦得人那里,返回迦南地,把经过向以色列人汇报。
以色列人听到这个汇报,都很高兴,并赞美神。从此,他们不再提起要去攻打流便人和迦得人,去毁灭他们所住的那片土地了。
流便人和迦得人给那座坛起名叫“证坛”。因为(他们说):“这坛要成为我们中间的证据,证明耶和华是神。”
本章讲述了在征服迦南主要战事结束后,居住在约旦河东(摩西所赐)的流便支派、迦得支派和玛拿西半个支派履行了他们早先的承诺(民数记32章),帮助其他支派攻占约旦河西的土地。约书亚确认了他们的忠心和任务的完成,就祝福并正式允许他们返回东岸的基列地。临行前,约书亚叮嘱他们要忠心遵守神的律法。
然而,当他们在约旦河西岸靠近边界处(基利录,靠近吉甲和约旦河渡口)筑了一座高大醒目的坛时,引发了约旦河西支派的重大误解。西岸的以色列会众误以为这是背叛神的举动(类似于拜偶像或私自设立敬拜中心),可能招致神的审判(如同昔日的毗珥事件和亚干事件),甚至集结军队准备讨伐。
他们派出一支由祭司非尼哈带领的代表团,带着严肃的指控前去询问。河东支派强烈抗议这种指控的动机,解释说他们筑坛绝非用于献祭(这是律法严禁的,只能在中央圣所进行),而是作为一个见证和证据,旨在防止将来两地的后代子孙因地理隔离而产生属灵隔离感。他们担心河西后代会对河东后代说:“你们在耶和华里面无份无权”。这座坛是一个提醒:东岸的子民也是以色列完整的一部分,有权在神的圣所敬拜,坛本身只作为象征物。
非尼哈和众首领理解了河东支派的良好动机和真正目的后,非常满意,并宣告这显明了耶和华的同在,避免了神的愤怒。误会解除,西岸支派也为此赞美神,放弃了开战的念头。河东支派给那坛起名叫“证坛”,作为神是统一的神、所有支派均属于他的永久见证。
得出的启示:
1. 信实与责任的履行: 河东支派兑现了他们的承诺,帮助其他支派取得应许之地后才返回家园,体现了对神计划和以色列群体的信实。
2. 属灵警觉性与集体责任: 西岸支派对可能出现的“另立祭坛”行为反应迅速且强烈,源于他们对神律法的严格遵守(独一敬拜中心)以及对神可能审判整个民族(如同毗珥、亚干事件)的警觉。这显示了他们对神公义的敬畏和作为立约群体一员的责任感。他们采取行动前也寻求了对话,并非直接发动攻击。
3. 沟通与理解的重要性: 整件事源于误解。河东支派的好意在没有充分沟通的情况下,被解读为严重背叛。非尼哈率领代表团进行调查和沟通是解决冲突的关键一步。
4. 跨越隔阂的合一见证: 河东支派建造“证坛”的动机值得深思:
* 预见性: 他们预见到地理分隔在未来可能导致的身份断裂危机(“在耶和华里无份”)。
* 维护合一: 他们用可见的象征物来维护以色列作为整体在神面前的属灵合一性,防止分裂。强调了虽然信仰生活的中心地点在河西,但全体十二个支派同为神立约的子民。
* 界限清晰: 他们非常清楚坛本身不能用于献祭,它仅仅是一个指向真正敬拜(在神命定的地方)的记号和见证。这展现了他们对律法的尊重和智慧的应用。
5. 神喜悦忠诚与寻求合一的心: 非尼哈最终认识到河东支派的忠心,并宣告这避免了神的愤怒。神看重人内心的忠诚和寻求合一的态度。一个旨在促进长久合一、谨守圣洁敬拜的行动(尽管方式独特),得到了领袖的认可并最终化解了危机。
6. 可见记号的价值: “证坛”被起名并确立,成为了以色列历史上解决重大误会、重申十二支派合一属神身份的永久性实物记号,不断提醒后代关于这一事件的真谛和以色列民族的整体性。
7. 智慧的冲突解决: 事件以非武装对话开始,以和平理解结束,避免了兄弟相残的悲剧,提供了一个处理内部潜在冲突的榜样:调查真相、给予解释机会、理解真正动机、寻求共识。最终带来共同赞美神的喜乐结局。
喜欢圣经21世纪GQ版请大家收藏:(m.zjsw.org)圣经21世纪GQ版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