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集体的更新始于个体的回应: 群体的改变虽然漫长(如以色列的二十年),但需要领袖(或有影响力的人)站出来呼吁并指明方向。同时,群体的悔改最终由一个个具体的个人的真实改变累积而成。
3. 在危机中信靠比策略更重要: 面对巨大的压力和看似无法克服的困难(如非利士大军),我们常会像以色列人一样恐慌。故事提醒我们,有时信靠更高的力量(上帝、宇宙规律、内心的原则)并采取象征信赖的行动(如撒母耳的祈祷和献祭),比依赖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更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出路和释放。这并不意味着不作为,而是先寻求超越性的帮助。
4. 建立“以便以谢”——纪念恩典: 为了在顺境中不忘过去的拯救和帮助,我们需要设立“纪念物”。可以是一份记录、一次周年纪念、一个特定物品,或者是定期回顾感恩的习惯。这能帮助我们对抗遗忘,在未来的挑战中保持信心,知道“直到如今,帮助仍在”。
5. 稳定领袖与日常治理带来和平: 正如撒母耳在拉玛建立祭坛和治理中心,并定期巡回服务民众一样,持续、稳定、敬虔的引导对个人(树立生活原则)和群体(建立规则与秩序)的长期健康与和平至关重要。没有日常的坚守,短暂的胜利难以巩固。
6. 和平是悔改与顺服的结果: 个人内心的平安、人际关系的和谐、群体乃至社会的安定,往往不是妥协或强求得来的,而是源自于对真理(或正道)的归向、对错误的弃绝以及持续的信心实践。
核心信息: 真诚的悔改(表现为内心归向、行为弃恶)是个人和群体生命蒙受拯救和祝福的关键。在困境中,信靠高于自身的能力并寻求更高力量的帮助,常能带来超乎想象的出路。得救之后,铭记恩典并建立稳定的生命原则,才能持守胜利,享受真实的平安。
喜欢圣经21世纪GQ版请大家收藏:(m.zjsw.org)圣经21世纪GQ版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