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GVF要求的“中央厨房支持体系”建设也迫在眉睫。这涉及到工艺流程分解、标准化配方制定、冷链物流整合等一系列复杂问题。何雨柱不得不分出大量精力,与GVF派来的技术顾问团队磨合。理念的冲突时有发生,GVF顾问追求的是绝对的可复制性和效率,而何雨柱则固执地要求必须保留关键环节的手工技艺和风味微调的空间。
“这道高汤的鲜味,机器标准化熬制永远无法达到老火慢炖的层次感!”何雨柱在试验厨房里,与顾问争得面红耳赤。
“何先生,我们需要的是稳定供应五百份相同品质的高汤,不是追求每一锅的细微差异!”顾问据理力争。
这种拉扯,消耗着何雨柱巨大的心力。他感觉自己像一块被投入熔炉的铁胚,一边要在学术层面淬炼思想,以应对让·雷诺的挑战;一边要在商业层面锻造体系,以满足资本的扩张需求。内外交困,压力如山。
高峰论坛的日子终于到来。香港会展中心灯火通明,嘉宾云集。当何雨柱穿着一身合体的中式立领礼服,与西装革履的让·雷诺以及其他几位国际名厨一同坐在台上时,他能感觉到台下无数道目光的聚焦,有好奇,有审视,也有怀疑。
让·雷诺的演讲一如既往的精彩,他从法国启蒙运动的理性精神,谈到现代法餐对食材本味的极致追求,逻辑严谨,言辞犀利,气场强大。
轮到何雨柱发言时,他深吸一口气,放弃了准备好的讲稿。他拿起面前的一小碗自己带来的、清亮见底的“开水白菜”的清汤。
“让主厨谈理性与本质,我很敬佩。”何雨柱的声音不高,却异常沉稳,“我们中国人说‘大道至简’。这碗汤,看起来像开水,但为了这口‘至简’的鲜甜,我们需要用老鸡、火腿、干贝,经过八小时以上的慢火吊制,再经过多次扫汤,去除所有杂质,只留下最纯粹的精华。”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融合,不是简单的加法。就像这碗汤,它融合了多种顶级食材的精华,但最终呈现的是极致的清澈。我的菜,追求的是这种‘和而不同’——让不同地域的食材、不同文化的技法,在锅中碰撞、交融,最终达到一种和谐的平衡,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味道。这不是模糊界限,而是在尊重各自本质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可能。”
他没有使用高深的理论,而是用最直观的菜品和朴素的比喻,阐述了自己的理念。台下先是寂静,随即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让·雷诺也微微侧目,看向何雨柱的眼神中,少了几分审视,多了几分深思。
圆桌讨论环节,当被问及如何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口味同质化时,让·雷诺强调了坚守传统和地域特色的重要性。何雨柱则回应道:“全球化不是让世界变得一样,而是让不同的美好更容易被看见。我的融合,是希望用世界能理解的语言,讲好中国菜的故事,同时也让中国菜的智慧,为世界餐饮带来新的灵感。”
他的发言,或许在学术深度上不及让·雷诺,但其独特的视角和充满烟火气的真诚,赢得了许多人的共鸣。论坛结束后,竟有不少国际厨师和美食评论家主动上前与何雨柱交流。
当晚,何雨柱疲惫却兴奋地回到酒楼。娄晓娥一直在等他,看到他眼中的光彩,便知道丈夫成功经受住了考验。
“柱子,你今天说得真好。”娄晓娥由衷赞叹。
何雨柱摇摇头,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我只是说了些实话。晓娥,我现在明白了,真正的强大,不是变成别人,而是做好自己。让·雷诺有他的天空,‘何记’有我们的人间烟火。各有各的精彩。”
熔炉般的考验,并未结束。与GVF的博弈,海外扩张的诱惑,让·雷诺这座高山的持续压力,都还在前方。但经过这次论坛的淬炼,何雨柱的心志愈发坚定。他看清了自己的道路,也找到了与这个世界对话的方式。
然而,就在他稍稍喘息之际,欧阳文山的一个紧急电话,又带来了新的波澜——北方,秦淮茹似乎并未死心,她最近与某些香港小报的记者接触频繁,恐怕又在酝酿新的动作……
双线作战,永无宁日。但此刻的何雨柱,已无所畏惧。他系上围裙,走向灶台,那才是他真正的战场。无论外界风浪如何,他坚信,只要守住这方寸之间的火候与匠心,便能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喜欢开局被撵之傻柱觉醒请大家收藏:(m.zjsw.org)开局被撵之傻柱觉醒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