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环保NGO的风波,在“何记”以近乎“刮骨疗毒”的坦诚和决心应对下,逐渐平息。那份详实的第三方审计报告和全面透明的供应链溯源承诺,非但没有损伤“何记”的声誉,反而将其“诚信经营”、“负责任的企业公民”形象塑造得更加深入人心。资本市场用股价的强势反弹投下了信任票,消费者用更高的忠诚度给予了回报。然而,这场危机如同一记警钟,深沉而悠长地在何晓心中回荡。它清晰地揭示了一个事实:当企业发展到“何记”这样的体量和影响力时,其所面临的挑战,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产品、市场和资本层面,深入到了价值观、社会责任、全球治理规则等更为复杂和深刻的领域。
“新火计划”所点燃的“价值共生”战略,在这场风波中经受住了初步的考验,但也暴露了其在具体落地执行中的脆弱性和复杂性。如何将宏大的战略愿景,转化为可操作、可衡量、可持续的行动体系,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平衡效率与公平、标准化与本地化、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成为横亘在何雨柱面前的全新课题。他意识到,过去的成功经验,甚至应对危机的临时手段,都不足以支撑“何记”行稳致远。他需要一套更系统、更精细、更具韧性的运营哲学和管理体系。
深夜,“何记”总部顶楼新落成的“创新中心”内,灯火通明。 何晓没有像往常一样对着数据屏幕,而是站在一块巨大的白板前,上面没有复杂的图表,只画了一口简笔画的大铁锅,锅下柴火正旺,锅内汤汁翻滚。他手中拿着笔,却久久没有落下。父亲何雨柱那句“真金不怕火炼”的教诲言犹在耳,但如何将这“火”掌控得恰到好处,让锅内的“食材”(业务)均匀受热,味道融合,而不至于烧焦或夹生,需要的是近乎艺术般的“火候”掌控力,是“庖丁解牛”般的精准与洞察。
他召集了核心战略团队,举行了一次被称为“庖丁解牛”的闭门研讨会。会议的主题不再是“做什么”,而是“怎么做”,是如何将“价值共生”的战略宏图,分解为一个个可执行、可验证的“刀工”。
“第一刀”,解构业务逻辑,重塑价值单元。
何晓指出,“何记”过去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央管控+标准复制”的模式。但在“价值共生”的时代,这种模式显得过于刚性,难以适应不同市场、不同社群的差异化需求。他提出,必须对“何记”庞大的业务体系进行“模块化”解构和“生态化”重组。
? 成立“业务中台”:将供应链管理、数字化平台、研发中心、品牌管理、食品安全标准等具有规模效应和核心能力的部门,升级为强大的“业务中台”,作为支持前台的“炮火支援系统”。中台必须极度标准化、高效化,确保品质和效率的底线。
? 赋能“区域前台”:授予各大区、乃至重点国家公司更大的经营自主权,使其成为面对当地市场的“敏捷前台”。前台团队在遵守中台核心标准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本地口味、文化习惯、消费能力,自主进行产品微创新、营销策划和渠道拓展,甚至孵化区域性子品牌。
? 建立“内部市场结算机制”:前台业务单元使用中台的服务(如供应链、IT系统),需要支付内部结算费用。这既保证了中台的投入能够回收,也倒逼前台业务更加精打细算,关注投入产出比,形成健康的内部生态。
这套“大中台、小前台”的模式,旨在实现“集权有道,分权有序”的平衡,既保持“何记”整体的协同优势和规模效应,又激发一线团队的创新活力和市场应变能力。
“第二刀”,剖析价值链条,精准分配资源。
何晓要求财务和战略部门,不再仅仅按业务板块或区域划分预算,而是引入“价值地图”工具,沿着“研发→采购→生产→品牌→渠道→用户”的全价值链,深入分析每个环节的价值创造能力和改进空间。资源投入,不再“撒胡椒面”,而是重点倾斜到那些能够构建长期竞争优势、提升用户黏性、产生社会正效应的关键节点。
例如,加大对食材溯源技术、植物基蛋白研发、厨艺培训学院的投入;优化营销费用结构,减少传统广告投放,增加用于用户社群运营、内容创作、体验活动的预算;设立“可持续发展基金”,专项用于供应链减排、包装循环利用和社区支持项目。
“第三刀”,也是最具挑战的一刀,是“解剖”组织与人,激发内生动力。
何晓深知,再完美的战略和流程,最终要靠人去执行。他推动了一系列深度的组织变革和人才机制创新:
1. “项目制”工作方式:打破部门墙,围绕关键任务(如新市场开拓、重大产品创新)组建跨职能的“特战小队”,赋予充分的权责和资源,项目成功后给予高额激励。
2. “合伙人”制度探索:在“巷子深”等新业务单元,试点模拟合伙人制度,核心团队可以投资入股,分享超额利润,将个人利益与业务发展深度绑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开局被撵之傻柱觉醒请大家收藏:(m.zjsw.org)开局被撵之傻柱觉醒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