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的转机出现在401年。后凉政权历经内乱,国力衰微。吕光的侄子吕隆篡位后,统治更加残暴,民不聊生。
这年五月,姚兴派遣大将姚硕德西征。七万后秦大军势如破竹,直逼姑臧城下。
围城期间,罗什被吕隆软禁在宫中,逼迫他作法退兵。罗什正色道: “兵者凶器,非僧人所当为。大王若肯开城纳降,可保生灵免遭涂炭。”
吕隆大怒,拔剑相向。正在此时,城外传来震天呐喊——后秦军队已攻破城门。
姚硕德亲自率兵闯入宫中,见到罗什立即下拜:“末将奉陛下之命,特来迎请法师!”
罗什扶起将军,目光平静: “贫僧等待这一刻,已十七年了。”
公元401年十二月,五十八岁的鸠摩罗什终于踏上了东去长安的旅程。与十七年前被迫离开龟兹不同,这次是后秦朝廷以最隆重的礼仪相迎。
车队行至陇山时,罗什要求稍作停留。他站在山巅,回望西方。姑臧城的轮廓在风雪中若隐若现,那里埋葬着他十七年的青春。
“师父在看什么?”年轻弟子问道。
“在看因缘。”罗什轻声道,“没有这十七年的磨砺,便没有今日的鸠摩罗什。”
他想起在姑臧学会的第一句汉语: “普度众生”;想起与儒生们辩论“空”与“无”的异同;想起在困境中领悟的“不执着”的真谛。所有这些,都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抵达长安那天,正是腊八节。姚兴亲自出城三十里迎接,见到白发苍苍的罗什,不禁哽咽:“让法师久等了。”罗什合十微笑:“等待,也是修行。”
在欢迎法会上,罗什用流利的汉语开示《法华经》:“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十七年的磨难,此刻都化作智慧的甘露。
从41岁到58岁,鸠摩罗什在姑臧度过了人生中最富创造力的十七年。这段看似被浪费的时光,实则是命运独特的安排。
在凉州的岁月里,他完成了从天竺高僧到中华智者的转变。通晓汉语,深研儒道,理解中原士人的思维方式,这些积累使他在长安的译经事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正如他后来对弟子所说:“淤泥能生莲,烈火可炼金。姑臧十七载,是佛菩萨给我的最好礼物。“
当他的译笔在长安城中落下第一个字时,整个中国佛教史都为之改观。而那些曾经的屈辱与等待,都化作《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永恒的文字:“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鸠摩罗什的名声随着丝路上的商队和使者传到了中原。前秦君主苻坚在得知西域有鸠摩罗什这样一位高僧后,于公元382年派遣大将吕光率领七万大军西征龟兹,临行前特意嘱咐吕光: “贤哲者,国之大宝,攻下龟兹后立即将鸠摩罗什送回长安。”
公元384年,吕光攻陷龟兹,俘获鸠摩罗什。然而,吕光见鸠摩罗什年纪尚轻(当时约41岁),并不把他放在眼里,还强迫他娶龟兹王女为妻。鸠摩罗什拒而不受,吕光便设计将他灌醉,与龟兹王女关在一起,迫使这位高僧破戒。吕光原本准备带着鸠摩罗什东归,但此时中原形势已大变。苻坚在淝水之战中惨败,385年被姚苌勒死。
早有异志的吕光趁机在姑臧(今甘肃武威)自立为王,建立后凉政权。鸠摩罗什因此被迫滞留在后凉,一等就是十七年。
在这十七年间,鸠摩罗什虽然无法从事译经工作,但他积极学习汉语,熟悉中原文化,为日后长安的大规模译经活动做好了准备。
后秦的姚苌及其子姚兴都久慕鸠摩罗什的高名,屡次邀请他东行,但后凉政权始终不放人。直到401年,姚兴派兵攻灭后凉,鸠摩罗什才得以被迎请到长安,这时他已经58岁了。
喜欢历史奇人传请大家收藏:(m.zjsw.org)历史奇人传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