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晋书》、《三国志》、《世说新语》等史书记载为依据,整理的晋代名士阮籍的生平年表。
阮籍生平年表(公元210年–263年)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尉氏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因其任诞放达的行事风格与深不可测的内心世界,被后世视为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
一、 家世与早年(210-239年)
公元210年(东汉建安十五年)生于陈留尉氏。其父阮瑀,是着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才华横溢,深受曹操赏识与重用,任丞相仓曹掾属。因此,阮籍出身于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政治地位的士族家庭。
史料依据:《晋书·阮籍传》载:“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
约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阮瑀去世,阮籍时年约三岁。他由母亲和兄长抚养长大。虽然幼年丧父,但家族的声望和父亲的文学遗产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
史料依据:阮瑀卒年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文士传》等考证。
少年时期(约220-230年) 天赋显现,史载阮籍自幼聪慧,志向远大。八岁能写文章,酷爱《诗经》、《书经》,并习剑术。他性格恬静,喜怒不形于色,但内心孤高。
闭门读书:他曾一度闭门苦读,数月不出家门。又喜好游山玩水,经日忘归。
史料依据:《晋书·阮籍传》:“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
二、 初次涉世与隐居(240-248年)
约公元240年(魏正始元年 初仕即辞,太尉蒋济听闻阮籍的才名,征召他为自己府中的掾属。阮籍起初不愿,在乡邻劝说下勉强赴任,但不久后便称病辞官归乡。
史料依据:《晋书·阮籍传》:“太尉蒋济闻其有隽才而辟之……籍诣都亭奏记……初,济恐籍不至,得记欣然。遣卒迎之,而籍已去,济大怒。乡亲共喻之,乃就吏。后谢病归。”
公元242年(正始三年)二次短暂出仕,曾任尚书郎,但任期很短,再次以病去职。
正始年间(240-249年)竹林之游,这一时期,阮籍与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等人,常在河内郡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的竹林中聚会,清谈、饮酒、弹琴、吟啸,不问世事,世称“竹林七贤”。这是阮籍一生中相对逍遥的时期。
史料依据:“竹林七贤”的记载最早见于《世说新语》及《晋书》。
三、 高平陵之变后的矛盾与挣扎(249-254年)
公元249年(魏嘉平元年) 政治剧变: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大将军曹爽及其党羽,曹魏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政治环境变得极其残酷和恐怖,“天下名士减半”。这一事件深刻影响了阮籍的处世态度,迫使他更加谨慎。
公元250年(嘉平二年)被迫出仕,司马懿任命阮籍为从事中郎。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继续把持朝政,阮籍仍任此职。这标志着他正式进入了司马氏的幕府,开始了“仕于乱朝”的矛盾生涯。
史料依据:《晋书·阮籍传》:“及宣帝(司马懿)为太傅,命籍为从事中郎。帝崩,复为景帝(司马师)大司马从事中郎。”
四、 放达避祸与内心苦闷的巅峰(255-262年)
公元255年(魏正元二年)封关内侯,任散骑常侍:司马师平定毋丘俭叛乱后不久去世,其弟司马昭继掌大权。阮籍因其声望,被封为关内侯,徙官散骑常侍。
求任东平相:他主动向司马昭请求出任东平太守,并留下了“骑驴上任”、“拆墙办公”的佳话,十数日后便返回洛阳。此举被视为他对现实政治架构的一种象征性嘲讽和实验。
史料依据:《晋书·阮籍传》:“及文帝(司马昭)辅政,籍尝从容言于帝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风土。’帝大悦,即拜东平相。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鄣,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
任职大将军从事中郎时期,“青白眼”:阮籍母亲去世时,嵇康的哥哥嵇喜前来吊唁,阮籍因其俗礼,以“白眼”相对;待嵇康带着酒和琴而来,他才大喜,报以“青眼”。此为“青白眼”典故的由来。
“吐血数升”:居丧期间,他依然在司马昭的宴会上饮酒食肉,但回家后却因极度悲伤而吐血数升,身体垮塌。这体现了其外表放达与内心至孝的剧烈冲突。
“邻家美妇”:邻家酒坊有美艳少妇当垆卖酒,阮籍常去饮酒,醉后便卧于其侧。其夫察之,知其天性坦荡,并无邪念。
“穷途之哭”:他时常独自驾车,不循路径,任由马匹行走,直至道路尽头,便恸哭而返。这是他内心苦闷与对时代无路可走之绝望的象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历史奇人传请大家收藏:(m.zjsw.org)历史奇人传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